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以孩子为核心的课程

[db:作者]  2016-08-10 03:23:08  互联网

    课程背后的理念

    融合课程的构建以基础、衔接、融合、突破为基本理念,以适应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以适宜、多样的形式融合各学科内容,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幼小衔接,进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跨越式发展。

    基础。这是融合课程的首要理念。融合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基础,首先源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6~8岁)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以表面、直观的认知为主。同时,基础还源于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在知识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知识在较大范围和较长时间内起支配作用,揭示了知识的总体内在联系,可以为学生以后获取知识提供合理支撑。这就要求我们以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提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课程,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衔接。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点,有的学生仍然保有幼儿园时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顺利实现幼小衔接,融合课程的开设既坚持内容连接,也秉承状态连续。在课程内容、课时长短、教室环境、教师配备等方面,借鉴幼儿园的有益经验,为学生提供快乐成长的沃土。

    融合。这是融合课程的最显著特点,这种融合并非是随意的拼凑,而是遵循一定逻辑原则的整合,力图借助融合消解学科之间的分裂、学习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以及学校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分离状态。从课程组织的纵向和横向维度看,融合具有顺序性和整合性特点,不仅关注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同时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顺序;内容来源于各学科,又超越每个单独的学科。在融合课程中,学生的经验与生活被视作一个整体,在尊重学科本身逻辑及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利用主题活动将各学科相关内容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根据单元主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个体经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生活、社会的认识。

    突破。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紧紧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的融合及渗透涉及多学科知识;课程实施以学生的问题、兴趣和需要为生长点,并且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这些都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及有效驾驭课程活动的能力提出了挑战。首先,要求教师转换角色、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其次,教师不仅是课程执行者,更是课程开发者,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不断解决新问题。再次,教师从每门学科课程唯一的指导者转向共同指导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开设融合课程的班级由两至三位教师包班教学所有科目,需要两位教师分工、合作和互补。只有教师首先突破分科教学对于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发展的限制,将自己作为课程开设与实施的主体,确立自己作为完整的人的定位,才可能上好融合课程,培养全人。

    每个人都变得更好

    学生爱上学、爱葵园。融合课程引入绘本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评价采用游戏闯关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课堂上,多学科的知识互动,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教师一专多能,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融合课程改革培养了一批合作型、全能型教师,为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具有独特性的范例。几十位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在对课程进行重构的过程中,改变了长期以来“学科本位、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紧密组合成一个“全能部队”式研究共同体,实现教师间的深度融合,进行课程的重组和创生,教师由原来的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创生者。

    家长由困惑到满意,融合课程获得广泛认可。家长们说:“入学一个学期后,孩子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有质量的问题,上学成了一件快乐的事。”“融合课程的确是以孩子为核心的课程,是产生了化学反应的融合。它的目的不是将孩子知识的篮子装满,而是把心点亮。”

    我们还需努力

    进一步明确融合课程在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融合课程不仅是课程内容或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是教育思想的全面变革。下一步工作是考虑将融合课程置于学校自主发展中进行全面考量,进行完整的课程构建,扩展开设融合课程的年级段,尝试将融合课程向中高年级延伸,解决低年级融合课程与中高年级常规课程衔接不畅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细目及教材编制。在明确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系统、详尽地说明学校编写的课程标准细目与教材同国家课程标准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知识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统一的有关认识,为融合课程向中高年级延伸做好铺垫;在目前关注内容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教材的呈现形式,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成果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

    进一步为融合课程的开展创造更好条件。学校还需从硬件及软件两方面改善融合课程的实施条件,例如,控制班额;扩展教室空间等。进一步打造能够胜任融合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将融合课程理念真正内化于教师心中,引导教师深入把握小学阶段主要学科的知识体系;引领教师转变评价观念,掌握多元评价方式。

    进一步深化学生评价研究。强化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强调评价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将评价作为培养人的手段,在评价中引导学生强化诚实、守信、公平等意识,正确理解评价的作用,将评价与自身学习紧密联系,寻找有利于学生“学”的评价方式与策略。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2-13/xw_2097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