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从课程改革的内容上看,历次改革的目标、重点均有不同,最终成效也有差别。探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确定未来改革的重点及趋势,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课程改革的

[db:作者]  2016-08-10 03:23:17  互联网

    60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时段上划分,大致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前30年,这是一个完整的阶段;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本世纪初,大约20多年的时间,是相对独立完整的阶段;第三阶段是本世纪以来,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主要标志、尚在深化过程中的“新课改”阶段。

    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上述各阶段中,我国共经历了8次课程改革。从课程改革的内容上看,历次改革的目标、重点均有不同,最终成效也有差别。探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确定未来改革的重点及趋势,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下面将8次课程改革作简要梳理。

    改造与建设;新旧交替

    第一次(1949-1952年)

    新中国建立初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教材处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短短的3年时间,国家在课程方面主要做了3项工作:第一,对过去遗留的各级各类学校教材进行改造、修订,为我所用。第二,集中编译了一批苏联的中小学教材,在学校开始使用。第三,对广大解放区已经形成的中小学教材做了进一步修订,提供给各级学校使用。经过短短3年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变革,初步形成了新中国初期自己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这种体系非常不完备,水平也比较低,课程教材的内容总体上比较散乱,未能从根本上满足当时的需要。

    集中推进;颁布教学大纲

    第二次(1953-1957年)

    这个时期,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进入到比较正常的阶段,开始制订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推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建设,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比较齐全的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同时,编写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教育大跃进;稳定、快速发展

    第三次(1957-1963年)

    这个时期的情况比较特殊,课程的发展、教材的建设,在如此短的周期内有两次反复。第一次变化出现在1957年至20世纪60年代初,教育领域受到整个经济社会大动荡的影响,出现了“教育大革命”“教育大跃进”,以及缩短学制、否定学校系统教材、各地自编教材等一些过激行动。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下滑,课程教材建设工作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央制定了以整顿和调整为主的新的发展方针,即“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国家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步入正轨。基础教育和课程教材建设在这个阶段进入相对稳定和快速发展期。

    停滞、倒退;内容枯燥、简单

    第四次(1963-1976年)

    第三次课改刚刚起步,全国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文革”以前的两三年内,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的主要思路是精简课程内容,其中一项大的举动是精简压缩课程教材的内容。“文革”开始后,刚刚恢复稳定的中小学教材又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最主要的是从根本上否定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全面否定教师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十几年来,逐渐形成的统一的、稳定的中小学课程教材体系被完全否定,教材全部交由地方自编。“文革”期间,全国各地的教材水平差别很大,有些地方教材基本上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状、问题的简单组合,内容非常枯燥、简单。这个时期,整个教育处在停滞或倒退的阶段,课程教材建设也是如此,教训是十分深刻而惨痛的。

    拨乱反正;恢复重建

    第五次(1978-1980年)

    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随着国家走向拨乱反正,经济建设开始全面恢复,教育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课程教材领域的主要工作是拨乱反正,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此时,国家组织力量恢复重建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当时各地学制不统一的具体情况(许多地方是九年制,一些地方是十年制),国家组织编写出版了一套应急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这是我国第十套中小学教材。之所以把一套教材的出版看成是一次单独的课改,是因为这套教材的出版使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标志中小学教育质量有了最基本的保证。

    快出人才;教学大纲全面修订

    第六次(1981-1985年)

    这个时期,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等一系列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的鼓舞人心的目标,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成为全社会对教育的迫切要求。这时,国家对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做了全面系统的修订,先后颁布了小学五年制教学大纲、中学五年制教学大纲和小学六年制教学大纲,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12年制中小学教材。应该说,这是“文革”以后第一套质量水平较高、学科体系健全的好教材。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兴起;活力显现

    第七次(1986-本世纪初)

    新中国成立以来,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是从第七次课程改革开始的。第七次课程改革,从思想观念到课程体制,从课程内容到课程类型,诸多方面均有很大的变化。比如,在课程设置上,长期以来,中小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分段都是按小学、中学阶段划分,所以,国家颁布教学大纲都称为小学教学大纲、计划,或中学教学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义务教育正式实施,从这次课改开始,1992年国家颁布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髙中分段的全新的国家课程改革计划,也就是颁布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1994年正式颁布普通高中阶段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核心概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此前的较长时期,我国都学习苏联,这次改革吸收了国际通行的一些概念,把教学计划改成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同时,在课程管理体制上,首次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审定制,而此前的体制是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统一颁布实施。从这次改革开始,国家正式实施审定制度,建立一纲多本的符合国际普遍趋势的全新教材管理体制。同时,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给地方课程赋予了一定的权利,允许地方根据实际需要编写地方教材。在课程类型划分上,把过去单一的学科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类。

    第七次课程改革,给基层带来了极大的活力,为地方学校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在推进过程中,许多学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试验,取得许多成功经验,如“科研兴校”的理念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段形成的。

    新一轮课改全面启动;深化与完善

    第八次 (2001年至今)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2004年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这次课改继承了第七次课改的正确方向,同时在课程管理体制改革、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创新等方面,又加快了推进的步伐。应该说,这次课改对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全方位带动作用。

    作为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前6次课改虽然有其特殊的价值与意义,但整个课程体系比较僵化,长期实行一纲一本、高度集权式管理模式,压抑了学校、地方和教师在课程建设方面的积极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第七次课改,并在第八次课改中得以深化与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适应了我国教育改革总体发展需要,对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体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新的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断探索和改革,在课程管理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地方、学校各司其职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坚持国家、地方、学校共同建设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既突出国家的宏观控制、宏观指导作用,又逐步增加地方、学校的课程自主权,提高了课程的适应性,实现了课程的多样化。

    二是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经过30多年的摸索、尝试、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建立了新的“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与教学体系。新的体系强调改变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强调改革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均衡性和选择性,以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三是丰富了课程的类型和内容。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改革,课程设置趋于灵活多样,更加注重结构的合理化,注重各种类型、各种形态课程的合理配置。更新课程内容,强化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课程不再只局限于在单一的学科范围内作简单的知识增减,更重要的是,逐步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壁垒森严的学科界限,增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

    四是探索建立了发展性评价体系。经过多年课改的探索,基本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方式的多样,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使评价与考试更具科学性,更加客观、公正,符合学生成长规律。

    五是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技术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理念上,既继承传统教学的精髓,又融入现代教育的观念;教学方法上,从关注知识学习的教学走向关注能力培养的教学;课堂组织形式上,从循规蹈矩的课堂要求走向人本的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教学内容上,从经典知识的教学走向既注重经典知识学习又关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模式上,从单一走向多样,新的教学形式不断被引入;课堂教学文化多元化特点显现。

    六是促进了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大的成效之一,就是全面动员广大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改革,为全体教师实现整体专业发展搭建有史以来最大的专业研修平台。课程改革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素养和课程实施能力,教师的观念、行为发生了明显转变,广大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和重要的助推力量。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基础教育的面貌,全面探索并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全面提高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本文原载于《中国教育科学》杂志,有删节)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2-13/xw_2099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