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村学校的一线教师,我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现象一:怎么又错了
看到学生小雨的试卷时,我不由得惊呆了:求包装礼品盒用多少彩带的题目又错了。我清楚地记得,小雨之前问过我类似的题目。那次,我让小雨找来一个长方体的盒子,再找来绳子,指导小雨按题目要求在盒子上亲自进行尝试。小雨依然说不会,我又指导小雨沿着包装盒子的绳画线,这样绳子就变成了盒子上的线段。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小雨终于“明白了”……然而经过此次考试,我不禁疑惑了:经历了操作过程,小雨为什么还会错呢?
现象二:茫然的小聪
在检查学生小聪的练习题时,我发现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题目他全做错了。此前,我简单地以为,只要小聪会背诵相关的概念就能解决问题。然而在答题时,他全部直接套用表面积公式,如鱼缸、电视套(题目已经注明是5个面)等,凡涉及表面积都按6个面计算。在问及火柴盒内盒是几个面时,他也能轻松说出是5个面,但就是不会计算。
帮助小聪改正的环节用个近两个小时,但错误却一次次出现,看着越来越迷茫的他,我在思考:他的思维究竟在哪里出问题了?
带着这些疑惑阅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一书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如果相关教学始终停留在问题的情境,未能帮助学生实现必要的抽象,那么学生就很难掌握相关知识。
看到这里,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随后,我进行了思考、总结,觉得下面几项活动或许有助于解决上述困惑:
其一,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以求火柴盒内盒的表面积为例,我们首先制作了一个模型,但在叙述火柴盒内盒面积时,小聪先是横着拿,对着自己的面用长乘高;然后他又把手中的模型竖着拿,正对自己的面又是长乘高……此时我才明白,小聪陷入了困境:怎么两个不同的面,都是长乘高呢?
于是,我要求小聪手拿学具时不要转动,这样始终从一个角度观察,自然可以区分相应的长、宽、高,终于探索出火柴盒内盒表面积的求法:长×宽+长×高×2+宽×高×2。
其二,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探索过程。作为教师,我以前会尽量满足学生在活动中的探索学习,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此,我觉得应该重视操作后学生的分享,此时我们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重点会放在制作学具的过程,如使用剪刀时的“危险”,差点伤了自己的手;如折火柴盒的困难,自己怎么折也不像长方体……学生用手指着学具,说这个面再加上那个面,随着长方体的转动,学生的叙述可能越来越乱。
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叙述的重点放在要解决的问题上,如学生手指这个面时,要说这个面的面积是哪两个数相乘……
其三,结合数学语言叙述探索过程。当学生手拿长方体叙述时,会因为一会儿横着拿、一会儿竖着拿而导致出现只有长和高的情况。此时我给出指导:把长、宽、高标注在纸盒上。当学生拿着标出长、宽、高的纸盒再叙述时,明显顺利多了。
此外,在学生叙述后,我们应该给出建议:可不可以不借助实物,而是结合长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叙述。
如手拿火柴盒的内盒,说可以先求正面的面积,就是长乘高,有两个;再求侧面的面积,就是宽乘高,也有两个;再求底面的面积,是一个。所以,火柴盒内盒的表面积就是两个侧面、两个正面与一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徐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