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课改要发动 更多“同盟军”

[db:作者]  2016-08-24 03:24:10  互联网

    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郝金伦事件”,给今天的课改带来了许多思考。

    无论哪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完全照搬。面对各种教学模式,不能盲目去学,需要思考,需要内化,需要与自己结合,与学生结合,与学校结合。吕叔湘《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开幕式上的书面讲话》中谈到一个“活”字,他说:“关键在一个‘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法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一个原则,无数内容,一个方法,到处可用。”之所以有“无数内容”、“到处可用”,就是在告诫我们,方法与思路要灵活结合,关键是找到其中的“精神内核”。

    不管是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面对不同学校和不同班级的学生,只能学习课改的思路,践行课改的精神,而不是生搬硬套别的方式方法。比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不能把它简单看成是几个字。在运用上,城市的学生与农村的学生不同,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不同,态度认真的与态度敷衍的也不同……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如何引导,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在学生探究中的角色定位是什么,不同的学生都是不同的。

    改革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论是旁观者的接受还是参与者的探索,都需要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需要大多数参与者探索与研究,没有广泛的认同,改革不可能成功;没有试点先行探索,也很难全面开花。所以,改革应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在长期的适应中不断完善提高,然后才能做到灵活运用,实现与本土的结合,再进行创造。这不仅需要领导者的高屋建瓴,更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

    如果涿鹿当初在全县范围内选择部分学校试点,让部分有科研能力、改革精神的教师先行,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县实际的方法,让参与者得到改革的实惠再进行推广,或许就不是今天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说:“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教学也是一样,必须改革,这是当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支撑点,更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动力源。但究竟如何改革,才能求得最大公约数,则莫衷一是。但我想,为师者,教法为要,应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传统中创新,于继承处发展,博采万家之见,融入自己的实际,这样才能独辟蹊径,自成特色。

    区域管理者,在推动改革的时候,应该认真思考这一点,发动更多的“同盟军”,共同为教育探索一条既切合实际又优质的道路。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霍邱县教育局宣传信息中心)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2-13/xw_2107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