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劲松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新闻回放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2年12月24日至26日举行。结合往年研考实际情况,有专家指出,今年弃考人数或将达到百万。此现象引发舆论关注,“考研弃考潮”被一些自媒体热炒。
主持人语
考研已成为当下大学生无可回避的热门话题。前有“报考热”,今有“弃考潮”,当面对考研这个人生选项,大学生们该采取功利心态、从众心理,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规划?如何看待“弃考潮”?学校、社会又能为此做些什么?本期围绕考研“弃考潮”现象展开评论,三名来自深圳大学的本科生见仁见智,分享了他们的思考。
尊重个人选择才是真
沈光萍(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2021级本科生)
当“考研热”遇上“弃考潮”,社会的目光往往聚焦在中途放弃的考生身上。有人指责弃考者变相浪费了社会资源,有人批评弃考者信念不坚定、半途而废。笔者认为,无论是努力一拼还是中途放弃,都是考生个人的选择,社会需要予以尊重。
尽管官方尚未发布2023年考研人数,但相关机构预测2023年全国考研人数或将暴增至520万,打破今年457万报考人数的纪录。“考研热”的背后,反映出大学生对于就业问题的担心。国际大环境不稳定、就业市场上学历的贬值等诸多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于是,在就业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下,许多大学生将读研视为避风港,以此规避就业风险。
但考研人数年年攀升,录取分数不降反升,考研实则难上加难。对于多次参加考研的考生来说,选择考研不仅要顶着精神与身体上的双重压力,还要对抗竞争带来的内耗与痛苦。如此背景下,放弃也不过是一种选择而已,当然无可非议。
更何况,考研不再是唯一出路,“考公”“考编”也吸引着不少大学生。“考研+就业”的双保险套餐并不少见,在备考阶段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弃考也是自然的选择。“考研+留学”的两手准备为考生提供了更多出路,经过审慎衡量过后选择出国留学,也自然是考生个人的选择。说到底,就业是升学的指挥棒,选择升学的目的还是为了就业。考研不是唯一出路,在备考路上遇见更好的选择,放弃也不过是一种选择而已,无可非议。
对于考研者来说,无论是努力一搏,还是中途放弃,都是大学生自己的选择,背后的原因千万条,不可一概而论。社会应给予必要的尊重,而不是施加更多的压力。
遵从内心选择 弃考不是终点
李洁彤(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2020级本科生)
考研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人折返,有人挂起绳索绕路。
出于本领恐慌,抑或避险意识,“先跟着走”成了不少大学生做出的反应。一些人选择“逃避式考研”,将考研当作耗时间、等机会的过渡期。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关于考研的调查,71.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决定考研或多或少有一些“逃避”倾向。“跟着走”意味着少了些独立思考,没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这也意味着在考研的独木桥上,这群摇摇晃晃的人最容易被挤下来。不可否认的是,疫情影响下,每多一种不确定性,就多一个风险,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上同样趋于避险心理,选择单一化变得加剧。
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环境越来越好,我们这一代毕业生应有更多的勇气和底气去做自己。在人生的大风浪中,我们要常常学船长的样子,在狂风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处于青春与成人的“阵痛期”,多数人会在困境中丧失自主权,但生活允许我们“逃开一下”、允许犯错。在一次次的自我审视、自我试验、自我否定与自我认同中重塑自我,与生活博弈,何尝不是一种勇敢?
条条大路通罗马,面对人生的选择题,跳出选项框定,跳出情绪束缚,我们会找到最终答案。让选择不再受到束缚,无关社会筛选、无关长辈要求、无关同辈压力,我们要学会独自面对人生的选择题,跳出单一视野和固化思维,探索自己的“异次元”。
人生之中会遇到无数的选择题,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弃考不是终点,恰是一个重塑目标的契机。不盲从、不逃避、遵从内心选择,为自己的勇气鼓掌。
为考研者鼓劲体现人文关怀
陈向欢(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2021级本科生)
考研前夕选择放弃,属实可惜。然而,如果在考生“临门一脚”的关键阶段,高校能多给考生一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无疑让人心生温暖,更有信心。
考研难,难在这是一场对学生时间管理、自律能力和意志力的综合考验。越来越多的人一头扎进考研的浪潮中,竞争者众,选拔标准也不知不觉中“水涨船高”。考研的复习周期比较长,复习强度也比较大。相比高考而言,考研人的孤独感会更加强烈。日复一日,宿舍、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是许多考研者的常态生活。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有的考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萌生弃考的想法。
然而,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温暖的画面。临近考试,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为该校考研学子送去了“考研加油福袋”和加油明信片。福袋里有苹果、梨、橙子等水果,象征着“平平安安”“橙心如意”。福袋虽小,这一贴心举动却让备考学子倍感温暖,在“拉了一波好感”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考研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单打独斗,若学校给予支持,更体现出高校的人文关怀与教育温度。
不只是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国内众多高校近两年也纷纷选择送“考研大礼包”温暖学子,折射出学校的育人理念。特别是在疫情之下,学校表达对考研学子的关心和慰问,采取送福袋、爱心餐、走访慰问等各种措施助力考研“最后一程”,体现出暖心的情意与细微的责任,值得点赞。
其实,除了送“考研福袋”这样的温暖之举,高校还可以在其他方面给考研学生以支持。考研不仅考验着考生的专业能力,更是一场全面的信息战。考生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择校、初试复试,再到调剂录取,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如果高校能在送温暖之外,给学生更为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无疑会助力考生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