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选课走班、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一时间所有目光都把因此成名的学校当作新时期的教育标杆。我对这些学校能够大胆创新打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表示由衷地钦佩,10年内这是改革的方向。但是在我们西部地区,连最基本的教师编制都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校本课程建设并不理想,大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尚未形成体系,无法在短时间内向更高级的课程改革发力。
最近,读朱永新教授《致教师》一书,书中提到的完美教室,引发我再次思考雷夫的第56号教室,头脑里突然蹦出建设“班本课程”的念头。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开发班本课程,可能比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更适合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一线教师们认为,教育改革是高层的事情。其实不然,教育改革一定是先在教室里发生。当年,中国的农村改革就是从安徽的小岗村发起,今天我们的教育改革从班本课程开始,或许是一条出路。
班本课程开发一定要成体系,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制定课程目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实现目标,如何评价目标的达成,如何开发接地气的班本课程。几年前,我曾主张教师撰写课程说明书,立足国家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的同时,教师要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让学生把教材作为一个突破口,对所学课程感兴趣并扩宽学习领域,这才是根本。
以语文学科为例,晨诵、午读、师生共写随笔就是班本课程的形态,因为是由教师负责开发实施,是独一无二的。阅读推广人常丽华的小蚂蚁班就是完美教室的典范之一。当下,许多学校的完美教室还局限于浅层次追求把班级环境布置漂亮,其实最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班本课程。
课程开发真正实施起来并不难,无非是考虑体系问题。难的是起步,当教师敢于做起来就一定会发现,教室里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只有把课程开发到班级,才能谈得上是适合学生的教育。
(作者系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