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教这些,有用吗

[db:作者]  2016-09-14 05:39:00  互联网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有4篇课文:《海伦·凯勒》《二泉映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郑和远航》。

    笔者在大量的听课中发现,绝大多数语文课堂都是教这样一些内容:

    教学《海伦·凯勒》一课,以“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主问题展开阅读教学,着重感受人物精神。课堂主要呈现:学生在课文中找有关词句,谈自己的感受;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教学《二泉映月》一课,主要抓住阿炳两次在中秋夜来到二泉的具体描写,通过品析词句、启发想象及补充阿炳生平介绍等,引导学生感受阿炳不屈不挠、热爱音乐、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世界。

    教学《郑和远航》一课,主要抓住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描写,体会郑和所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险、顽强探索、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问题大多是: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郑和顽强探索、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主要以“‘发愤’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为主问题展开阅读教学,着重组织学生交流有关词句,感受司马迁发愤图强、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精神。

    从以上描述不难看出,这个单元4篇写人叙事的文章,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实施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人物不屈不挠的精神,除此似乎别无他求。其实,对于每个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一读便知。这样的课堂停留于学生已知的层面,况且4篇课文8至10个课时,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学生岂不味同嚼蜡?学生学不到“新知”,学不到“语文”本体知识与技能(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知识、技能等),得不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真正的发展,何来学习兴趣?这样教,教这些内容,有用吗?显而易见,不言自明。

    有的教师只知道在文本思想内容方面用力,就是看不到不同文本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发展、提升方面的不同价值和特点,就是难以发掘基于语文课程核心价值的学科本体性教学内容——忽视与偏离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与核心任务。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瞄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和核心素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这要求教师以一双语文之眼去发现每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体会每篇课文独特的“这一个”。如此,方能实现一课一得、学有所获。

    比如,从题目上看,《海伦·凯勒》与其他3篇课文最为不同,纯粹是以人物名字为题目,因为它是“人物小传”类型的文章。所以,全文精选关键时间节点、关键事件概写人物的一生。因此,教学此文就应该着眼文本独特的“这一个”,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找出并整理全文所选择的海伦·凯勒一生的关键时段、关键事件,然后发现其中的详略安排,并有重点、有选择地学习一些重要语段,感受文章如此安排的原因与匠心,最终领会如何概括且有重点地介绍人物的一生,即学会写“人物小传”。

    再如《二泉映月》一课,教学重点应该感受这段生动精彩的描写,学习、领会如何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

    《郑和远航》一课,重在学习文章叙事的本领。郑和七下西洋,若要一一写下,何止万言?本文90%的笔墨叙写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过,其余6次一笔带过。学习此文应该重在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详略组织及学习领悟不同的场景描写方法,通过复述故事,内化语言,习得方法。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同样重在叙事,但篇幅却只有《郑和远航》的40%左右。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全文是怎样围绕课题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与前因后果叙述得简洁而清楚明白的。

    这样的教学,才能基于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与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充分把握和发掘每一文本独特的语文价值,体现每一课教学目标与内容独特的“这一个”。一课一得,课课有得。这样教,教这些内容,才“有用”。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2-15/xw_2131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