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康丽) “高考招生制度还是我们国家社会公信力最强的考试制度,但现行的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其公正性和公平性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日前,人民政协报教育之春沙龙来到孔子故里山东济宁首开“尼山教育沙龙”,聚焦“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回应”,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开场一番话,引起与会者的热切响应。在钟秉林看来,在孔子故乡探讨高考改革有着特殊意义,“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而尊重学生和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正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核心价值”。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牵动社会神经,政策性很强。上海和浙江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启动。明年,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4个省份开始试点。对此,钟秉林认为,高考招生制度将倒逼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深化综合改革,带来的第一个变化就是教育观念的变化,“我们不能用应试的观念去解读现在的高考招生改革方案,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去实施新高考。这就要求破除那些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革学习制度和教学模式”。
钟秉林特别提到,上海、浙江实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方案后,过去一些学校探索和尝试的分层教学、分组教学、选课制、走班教学,在上海和浙江的高中已经成为新常态。“面对这种改革尝试,基础教育有没有做好准备?”钟秉林发出疑问。
“面对新高考,首先要做的就是理念准备。”在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顾月华看来,以前高中学校的习惯是“刷题”,关注的是“抢生源”,但现在要改变观念,实现转型。如何转型?顾月华给出了“苏州答案”:用评价督促高中教育转型,通过全面教育质量监测,让校长真心实意实施素质教育,从“眼中有分”到“眼中有人”。
对此,与会的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深有同感。在他看来,高考改革的本质就是给孩子选择权,首要的是高中教育价值观的变革。“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校运行机制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现在的学生是围绕学校运转的,高考改革之后,学校要围绕学生的需求进行课程建设。”张志勇认为,高中教育价值观变革后,紧接着是高中课程观的变革。在新的高考制度下,选修课将会真正落地,课程将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课程建设将会成为学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次高考改革,选科、分层、走班等,都是各地高考改革方案的亮点和关键词。那么,教室资源面临的重大挑战就在所难免。有的校长测算过,我们现在如果实行走班制,每所学校的教室数量要达到原来行政班教室数量的1.2-1.5倍。”张志勇说,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从学科知识到学科素养,从重教学到重管理,教师的管理职责会大幅度提高和增强,这对教师的复合能力将提出新的挑战。
高考不改,课改不改,这是一个长久以来悬在课改人心中的魔咒,但在新高考背景下,课程改革显然有了更强劲的动力。“高考改革之后,整体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相对来说容易多了。”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小学校长刘飞坦言,自己是在用考试撬动课程改革,更重要的是,这种策略点燃了教师们的自信,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参与改革的动力,进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教育改革,让学习真正发生。
据悉,首届“尼山教育沙龙”由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和北京哈佛摇篮教育集团共同主办,该沙龙将定期举办,旨在打造前沿开放的思想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