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要考虑“怎么教”和“如何学”。“怎么教”,教师自己说了算;“如何学”,要换位思考。面对不同的学习个体、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应采取匹配的教育方式。“教”要多考虑学生,多考虑学习,让“学”成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在这里,“核心设计”指的就是基于学情的学习设计。明白了这一点,便于我们探讨“核心设计”的设计核心。
学情——“核心设计”的始发站
课堂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但如何有效推动?调查学情应该是第一步。
从时间上看,最理想的状态肯定是每节课前都有前测。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因此我更倾向于通过单元前测的形式开展学情调查,这样时间上充裕,调查也能更深入。
从内容上看,学情分析的范畴比较多,有人认为是学生年龄特点、学习态度、已有知识经验、学习风格等,我不是很赞同。因为除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其余基本是一个学段较为稳定的学习特征,所以一学期分析一次即可。就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言,可以分析学生对本课内容的了解程度,有多少知识点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
从方法与应用上看,问卷调查是学情分析的主要方式,但题数要少而精,尽量用判断题、选择题等易判断的题型,对低学段学生更应如此。选择对象不一定是全班,对上中下3个层面的学生各选部分代表抽测分析即可。当然,除了问卷,还有讨论、个别访谈等调查方式。
学标——“核心设计”的方向标
备课的顶层设计是什么?就是明确教学总纲——目标,它引领讲授、提问、合作探究、布置作业等教学行为的方向,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基石。
反观当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大多缺乏深度思考,“教什么”替代了教学目标。想保住“学”的根,就要从学生的角度拟定目标,我姑且称之为“学标”——为学而设的目标。其有“质”与“量”的要求:
“质”指向学标叙写的精准度,体现可操作性、可评判性。要想达到这些,可以参考ABCD目标陈述法:行为对象(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表现程度(Degree)。简单而言,就是考虑“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如“能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填词游戏中学习第三自然段,基本能熟读成诵”。书写时可以完整呈现这4个要素,但也并不是每节课都要这样,只要能够说清楚学习的内容和期待学生产生的行为就可以。
“量”是指学标拟定一般一节课不少于1个,不多于4个。1个或少于1个,即是无的放矢;多于4个,意味着课堂重心游移,容易失去着力点,每个点易浅尝辄止。
学程——“核心设计”的操练场
教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修好教学“工事”,就要凸显“学”的元素,变“教程”为“学程”。
首先,要有板块结构设计。让学生感兴趣并主动地学,就必须给他们足够的时空。以往那种以点串线的教学设计,表面看似滴水不漏,其实漏掉的是学习的“真性情”。教学结构设计不要过于缜密,可以用板块式概念组织教学。一堂课35分钟并非2100秒的连缀,而是5分钟、8分钟或10分钟不等的“教学块”组合。如此,学生在每个板块的学习互动就会更深入。
其次,要有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可以采取如下过程:明确任务(学什么)——导学任务(怎么学)——转化任务(表现学)。学习活动设计并不止于怎么教,更重要的是怎么学,个体学还是合作学,合作学又如何分工等。当然,要使课堂教学更大气,更显张力,学习活动设计不能只是局部深化,还应该注意整体设计。一般课堂由总任务驱动,各教学板块只是子任务的串联。比如,“今天这堂课我们尝试用全班同学的名字来创编对联”,这是学习总任务;说说你的名字,谈谈对联的特点,编写你的对联,晒晒你的对联,这些就是学习的子任务。
最后,要生成弹性设计。我们要改变以往那种机械封闭的硬性预设,转变为一种灵活开放的弹性空间预设。教学设计应留有空间,要多想一些教学方式,做到提早预估应对。
学业——“核心设计”的阅兵坊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从某种角度上说,布置作业比批改作业更重要。有些教师很辛苦,常常深夜批改学生作业,自己筋疲力尽,学生也是疲于应付,问题可能出在教师对课后作业不重视。
公开课上,我们很少看到教师正儿八经地布置作业,下课铃声一响马上“鸣金收兵”。再观“家常课”,课上几乎不见布置作业,放学前你会惊奇地发现,每班黑板一隅多出了各学科作业题板。俨然,作业是要的,但几乎都是替补的。这是一种对作业的集体无意识。
作业是学生巩固新知、迁移内化、自我提升的学习环节。为了凸显作业对学习的作用,我们不妨称它为“学业”——为学而作业,而非为作业而作业。
“学业”有成,重在分层。理想的作业是精准指向每个个体。可是现实操作中,并不是所有课型的所有作业都可以针对每个人,现实一点的“好学业”,应该是适合每一类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了避免因分层作业而产生更多问题,需要注意几个方面:要有必选作业——指向基础,又要有自选作业——指向适配提升。自选作业要有难易指数的区分,并且采用积分制,让选择有思维的含量,更能激发学生挑战的劲头(见下表)。
“学业”有成,还要从课本意识向学科意识进军。作业不是就课解课,而是要有学科素养的诉求,夹杂专题实践与探究,辅之信息收集与处理,“学业”也就熔铸了学科基业。
总而言之,教学设计必须关注学习链上的每个核心环节,方有对学生最后结果的全面关照。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