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李庾南对我教学中取得的“成绩”予以提醒:除了分数,你还能给学生什么?聆听了她的教育主张——自学、议论、引导,我想,我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
当我第一次尝试让学生发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课堂上师生的成就感与快乐让我刻骨铭心。从此,我坚信学生的课堂“创造”是可行的,坚信“创造”是学生最有价值的素养。
21年来,我做了7个课题,深深体会到学生机械式学习的不良影响。从“双基”到“三维目标”,是从教书走向育人的时代;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新时代。
基于核心素养,形成课型分类体系
核心素养是对农业和工业时代“基本技能”的发展与超越,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影响巨大。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确定了我国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国外研究显示,在学生创造素养形成的过程中,需要沟通与合作、批判性思考、信息应用、学会学习等共同作用,但核心还是在“创造性与问题解决”。
可“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存在吗?模式化带来了稳定性和可学习性,同时也带来了死板与机械。个性化带来了创造与生动,但也带来了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模仿性。
在模式与个性化之间还有什么呢?我觉得,还有课型。课型体系的灵魂是什么?就是上面所涉及的创造性学习思想。
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课型去适应学生的学习。课型、课型组合,正是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提出来的。而我提出的“创造式教学”课型体系(以下简称“创造式课型”),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创造式课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知识类课型”,以学生“知识习得进程中的学习任务”为划分依据;二是“工具类课型”,以教师对学生“知识习得的方法指导”(或学习方式)为划分依据。两类课型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学生数学“再创造”学习的多样化课堂结构形态,我称之为创造式课型组合。
第二,在创造式课型组合中,课型不仅可以指完整的一节课,还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环节,我们称之为“微课型”。从这个角度看,一节课其实包括了多个“微课型”。
第三,学习系统由“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等要素构成。知识类课型对应于“学什么”要素,工具类课型对应于“怎么学”要素,两类课型相互作用,共同支撑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子系统,并对应于“学得怎么样”要素。其核心要义如下:
基于学生自主探究的知识类课型
1. 基本观念
数学创造式学习,首先要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情境之中,从学生在知识习得进程中的9项教学任务(自主学在章图、新知有效先学、课堂新知学习、查漏补缺巩固、体验教学活动、拓展学习领域、观察实践研究、会学试卷评析、总结经验教训)出发,相应构成具有真实学习场景的9种知识类课型(章前导学课、前置预学课、新知学习课、阶段复习课、数学实验课、选学拓展课、课题学习课、试题评析课、章结导学课)。
2. 理论基础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是将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的认知联系起来,新旧知识交互作用,使新教材在学习者脑中获得新意义的过程。他提出的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就成为我们构建9种知识类课型的出发点。
3. 划分依据
根据学生在知识习得进程中课堂教学的任务进行划分。每种知识类课型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其主体均为学生。因教学任务的不同,而设立了不同的课型,课型之间具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和渐进性。
4. 课型类型及其相关任务(见图2)
5. 课型特点
自主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知识学习是由学生自主建构、自主创造的。
情境性:将数学知识融入情境脉络中,使学生的学习材料有意义、有意思。
运用性:在运用数学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创造数学。
结构性: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可以与某一工具类课型构成“微课型”,与多个工具类课型构成组合课型。
6. 课例说明
章结导学课。我们偶尔会问学生,“你这次考试怎么变差了”?学生的回答经常是两个字——粗心。可再追问粗心的原因,学生愣住了。一些优秀学生在谈到自己某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效果时,常以含糊其辞的“还可以”作答,忽视或掩盖了一些能因小失大、有隐藏性的“不可以”。
不少学生就这样带着“粗心”或“还可以”走过一个学习阶段,并带着这些隐藏的问题走向下一个学习阶段。显然,指导学生对每一阶段反思“学得怎么样”,学会自我诊断、自我评价、自我矫正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提出了章结导学课。
章结导学课主要表现为“六结”:
一结:一个章节的结束,并不是这章内容教学活动结束,而是这章内容学生学完后,进行测试并订正的结束。
二结:对这一章进行小结,不仅是通过考试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是透视学生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和程度。
三结:不仅是为了考试复习时的小结,而且是从平时课堂学习到课后作业质量的小结。
四结:不仅小结知识点与相关题型的解决能力,而且要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小结。
五结:不仅要小结本章内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训,而且要总结学习规律、积累经验。
六结:小结本章内容与已学知识点和未学知识点的联系。
除了章结导学课,前置预学课是指训练学生有效先学的课,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为课堂学习提前扫清障碍;新知学习课,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新授课;选学拓展课,不仅是对未学内容的选学,还可以是跨学科主题学习……
基于学生学会学习的工具类课型
1. 基本观念
学生要学会再创造,其中最关键的是他们对创造式学习方法的掌握。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创造式学习工具。
我们从教师对学生知识习得方法指导的维度,设置了9种学习方式的任务(引领自主先学、发现提出问题、学会研究教材、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利用网络、学会利用错误、学会阅读写作、学会勇敢表达、学会评学评教),并相应构建9种工具类课型(学案导学辅导课、问题设计辅导课、教材自编辅导课、合作探究辅导课、网络学习辅导课、自主订正辅导课、论文撰写辅导课、学习展示辅导课、学业自评辅导课),以此帮助学生借助工具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创造数学。
2. 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说,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学说。罗杰斯主张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能够愉快、创造性地学习。其主要观点有: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即让学生学习对自己有意义、有价值的材料;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习,即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要学会自我评价,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历程与学习水平;学生学会自我引导,即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并发动学习活动……这些观念是我们构建9种工具类课型的立论基点。
3. 划分依据
根据学生创造式学习方法指导类型进行划分。创造式学习中,教师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这种引导和帮助,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创造式学习方法。因此,这类课型以教师对学生学法(学习方式)的辅导活动为主要内容。每种工具类课型都有明确的学法指导目标,其主要内容都是教师的指导活动。课型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所指导的学习方式不同。
4. 课型类型及其相关任务(如下图所示)
相对于单一地强调某种(或某几种)教学课型而言,我们应当更为明确地倡导教学中课型的多样化——课型组合,并清楚地了解各种课型的优点与局限,从而能依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内容与环境,包括教师本人的个性特征,有选择、有创造性地加以应用。所以,课型组合应该是当下和未来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
5. 课型特点
指导性:工具类课型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目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力求让学生学会学习。
真实性:工具类课型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的学法指导课,而是以真实的学习任务为载体,注重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迁移性:突出学习方法的迁移性,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6. 课例说明
学案导学辅导课。我尝试运用过两种学案,一种主要涉及概念或记忆类知识,就是可以提前看教材的学案;还有一种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能提前看教材的学案。学案的呈现方式不一,但根本目的是通过学案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
一堂课上,学案中有自主探究环节,教师让学生看书上的证明方法再模仿解题。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留下一点好奇吗?这样的学案,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
论文撰写辅导课。创造是需要经验的,经验是需要积累的,只有不断积累才能学会独立思考、如何思考。我发现,学生数学小论文打开了一扇通往“学生发现与再创造”的大门。
数学小论文辅导课,有数学欣赏、数学与生活、数学与人生等专题。现以《学会试卷订正的写作》为例说明。
写什么?写看错、算错、想错、写错、不会等。怎么写?关键是写准自己的问题,包括思维活动和学习心理。写问题、写错误、写错因、写订正、写题型与规律、写一题多法、写拓展,核心是围绕自己的自主发现与自主创造。
学业自评辅导课。我始终认为,学生参与自我学习评价才意味着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对自我的深刻认识。从这个角度看,学业自评辅导课的价值是巨大的。
自评式作业批改就是基于这一思考而产生的。引导学生以现代评价观评判自己的学业,学生在认识自己、评析自己、反省自己的过程中真正学会自我评价。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业,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准确评价自己,走出始终被教师评价的非主体学习的阴影。学生在自评和反省中提升了做人境界,这远远超越了数学教育本身的价值。学生自评,教师就轻松了?恰恰相反,批阅学生的自评,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价值更大。
其实,无论是知识类课型还是工具类课型,在单一的情况下效果自然有限,而如何将课型进行有效组合,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