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的课型毕竟有其局限性,课型组合就成了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那么,究竟如何对课型进行有效组合?符永平在研究中发现,学情是一大突破口。只有准确把握学情,才能让课型之路甚至是课改之路走得更顺利。
对于课改而言,单一的某种教学课型毕竟有其局限性,所以课型组合应该是当下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教师需要清楚地了解各种课型的优点与局限性,依据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有选择、有创造性地加以应用。
课型如何组合
图1(见下方)是一个三维坐标系,除了知识类课型(学什么)、工具类课型(怎么学)两维以外,还有一个维度,即学到什么,就是课型组合的结果。
知识类课型、工具类课型相互依赖,形成了多样化课型组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创造式”学习。如果说,这两类课型是学习中“鱼”和“渔”的关系,那么第三个维度“学到什么”,就是一种“渔鱼兼得”的成果,即不仅通过“鱼”和“渔”获得“鱼”,更获得“渔”的本领。这种本领就是数学创造的本领,更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
下面,我就以《直线、射线、线段》一课为例解读“课型组合”(见图2)。
1. 横向组合
x1学案导学辅导课——本节课设计以学案导学。这份学案应该是充分开放的,知识体系框架可以由学生完成、例题也可以由学生设计……学生能完成吗?当然可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其实,课堂教学改革不仅要对学案进行改革,还要对使用学案进行改革。不少教师布置大量作业,使学生没有时间做自主探索的学案, 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作业质量也不高,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学生的作业是自主学习的学案,作业的质量会更高,学生也容易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久而久之会是一种良性循环。
x6自主订正辅导课——自主订正辅导课不同于知识类课型的试题评析课,前者是后者的前期工作,后者是前者的纠正、巩固与教学资源的再生。自主订正辅导课超越了一般的仅判断对错的讲评课,使学生走向深度自省,让错误成为学生进步的重要学习资源。本节课一般不涉及这类课型,但课后相关内容会涉及。
x7论文撰写辅导课——学完本节课内容后,学生可以结合学习过程、环节进行小结,思考自己的学习体会,总结本章的学习心得,为后期完成本章学习小结或数学小论文做积累工作。
x8学习展示辅导课——如果本节课没有大量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展示成果,可以肯定的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会受影响,特别是直接影响小组合作效果。展示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如小黑板等)要多,而且设计的问题要开放,即留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
y1前置预习课——这里首先要让学生自主先学。这一课是图形概念教学课(规定一些概念),大部分内容小学学习过,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让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好机会。
y2新知学习课——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总结相关的知识点,这是学习这一章后“章结导学”的基础积累。
2. 纵横组合
如x1与y1很显然是两个可以组合的课型:先通过学案导学,然后根据教材自主先学,即顺序组合,先x1后y1,然后是x2……
通过关注两个相关的维度,可判断学生学得怎么样,即能判断学情(如高层次教学目标)。从哪里判断?在展示中就可以,如各层次学生在课堂(如小黑板上)的学习距教学目标有多远,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节奏、方式等。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堂课教学环节的实施可以紧紧依据“五神”的互相作用来实现学生的“创造”。
神秘:从教材中学生能发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
神奇: 小学就学过相关内容,现实生活中的“直线、射线、线段”确定过程也很神奇(如探照灯等)。
神妙:学生结合自己设计的学案和自学情况,能紧扣基本特征“创造”自己的数学题。
神话:学生能自己阅读教材并编写数学题,那不是他们做不到的神话。
神圣:学生以最好的方式走进教材,带着责任心去学习,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兴趣更浓厚。
在这个过程中,“五神”不是孤立作用,而是互相作用产生创造的可能。这正如有人曾说的:“创造性思维好像是一件组合的事。”
课型组合的秘密
课型组合的优势很明显:基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什么)、不同基础的班级,不同个性的教师可以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怎么学)引导学生达到所期待的教学目标,这其中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不言而喻。但如何进行有效组合,这是一个难题,这个难题有效解决的重要条件是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
对于当下的学生,教师能够认识多少?认识多透?这是有效实现课型组合的根本。
近年来,我利用节假日到全国20多个省份上公开课或作报告。在展示、推广 创造式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课型操作的体系。同时,还与许多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我发现,不少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和认识还停留在遥远的“原始区”:班上男女生各多少、单亲家庭学生有多少、外来务工子女有多少、考试不及格的有多少、不听话的有多少、优等生有多少……这是学情?并不完全是,这是学情最浅显的层面。
对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因为不了解学情的教学是可怕的,就如同不了解“敌情”的战役往往会失败一样。调研中我发现,不少教师已经不怎么认识现代课堂上的学生了,其实学生才是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唯有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教师才能教好学生。
而学生对教师又有哪些期待呢?我总结为以下几条:
学生对教师的呼唤:学会改变当下的教育方式。
学生对教师的提醒:别丢了我们的核心素养。
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数学教学要有深层内涵。
学困生的内心独白:老师别总让我们等答案。
学生对教师的暗示:数学课上我经常很害怕……
学生在课堂需要什么?我总结为以下几点:学生需要思维自由,需要探索空间,需要课堂快乐。学生需要教师指导他们走进教材,指导他们发现问题。学生需要学会参与小组学习,需要学会评价自己的学业。
我认为,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到新知识、新方法、新规律,还应该滋生人生的感悟,体验做人的道理,学会大胆地探索,享受数学学习的美好。
课改还在路上
创造式教学是课改的一部分,但落实过程也有磕磕绊绊。
1. “命题”的故事
2015年中考,我向命题负责人建议,能否进行一点小小的尝试,加入一些开放题,这样更能引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负责人告诉我“已经安排过了”。一个月后,从阅卷现场我发现了一道小小的开放题:告诉学生已知条件,请学生提出一个用方程或方程组解决的问题。就这样一道题,竟然有许多学生的卷面是空白的。学生连问题都不会提了,这是否是我们数学教育的悲哀。
2. “8次上课”的故事
刘东升是我比较欣赏的一位教师,我曾鼓励他:“要从解题研究走向课堂研究。”如何走向真正的教学研究?重要的是课堂要充分开放。
刘东升的一堂课曾在某次展评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而这堂课我们前后历经了8次打磨。一个悟性好、基本功好的年轻教师上了8次课,同时修改了8次课堂设计,才将创造式教学思想变成自己的课堂行动。这足以说明,要真正改变一个人的教学观念,真正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是何等艰难。课改是先进教学观念在教学行动上的真正落实,我们要有这个耐心。
3. “第1名”的故事
我们曾组织开展全市课改优秀课评比活动,某乡村初中教师以高分获得第一名,有评委认为他的课堂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小组合作真实有效,可以给高分。但也有评委认为,这位教师的课比自己学校骨干教师的课差太多了。通过这次活动,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课堂改革往何处去,评价的“尺”太重要了。如果我们眼里还是那把测量教师表演水平的“尺”,真正课改的课堂是很难形成的。
4. “我退出”的故事
南通市许多校长亲自“上阵”,引领学校进行课改。曾经有一位校长私下与我交流:我真想退出课改。他的理由是教师们不习惯、不愿意。过了一年,他告诉我,一个好习惯总是从不习惯过来的,不习惯自然不愿意,愿意了就成习惯了。
通过这件事,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课改停不得、快不得、不改不道德。理由很简单,凭什么让学生接受差的教学方式?
5. “台州” 的故事
两年前的一个上午,我接到浙江台州一位教师的电话:我们学校实践“章前图导学课”已经两年多……我很感动,答应到他们学校去看看。10多位数学教师每人上一节课,真没想到他们的教学效果非常好。上周这位教师又跟我说:关于“章前图导学课”,我们有两项市课题结题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课型对全章学习做了一个引领,但具体到每一课时,是分知识点教(按教材编写顺序教),还是单元整体向前推进?在我看来,这是多有价值的问题啊。显然,课型组合研究还在路上,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
课改的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