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6个特写,读懂“无边界学习”——记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赤湾学校课程改革实践

[db:作者]  2016-10-26 05:27:43  互联网

    “无边界学习”概念是英国教育界首先提出的,是指利用所有学习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用手边任何可以获取的学习机会进行学习活动的学习环境。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无边界学习”实质上是指模糊边界、柔化边界,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为开阔的平台和空间。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赤湾学校在无边界教与学,无边界学校管理,无边界校园文化建设,无边界家庭、学校、社会资源整合的学习生态系统建设等多方面,综合开展“无边界学习”研究,建立学习和管理新模式。以下6个特写故事,或许能够一窥“无边界学习”的内涵。

    特写1  突破教师培养界限,改变“单纯说教”

    镜头:学校教工活动室里热闹非凡,门口几位年轻教师追着一位年龄稍大的教师“师傅,师傅”地叫着。旁边的圆桌附近,几位不同年龄的教师热烈地讨论着什么;活动场地中央,几个人共同拥着教师陈伟,笑意满怀地对着摄像头……这是怎么了?一回头,才发现他们身后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几个大字“师徒结对仪式”。原来,这是学校一年一度的师徒结对活动现场。

    解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未来教育近在咫尺,所要求的改变不仅仅是教与学的方式,更是对教育掌舵人——教育理念、专业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大背景下,不仅课堂的单纯说教不可取,对教师的单纯说教同样不可取。

    因此,学校在教师专业化培养方面,也要突破原有的定式,尝试突破学科、时间、空间、形式等方面的界限,通过本学科教师的师徒结对、非本学科教师的经验分享和专业引领,以及跟班教研等方式,突破教师专业化培养的学科界限;通过面授和网上学习相结合方式,突破空间和地域界限;通过课题引领、专家对话、实效教研等活动,突破教师专业化培养单一模式,实现多元化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的变革,实现教师培养无边界化,建构针对性更强的教师培养新模式。

    特写2  “一师多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镜头:走进一间正在上数学课的教室,发现没有教师,学生们正三五成群激烈地讨论着,在纸上写画着。突然,争执不下的人群中走出两个学生,径直向教室后面的一个小组走去。他们简单说了几句话后,这个小组的一个高个男生便拿出一张白纸,边说边画着。正当他说得起劲时,两个男生突然一副豁然开朗的样子,又回到原来的人群中激动地讲起来……“一班同学这个问题解决了吗,谁来讲一下讨论和游学的结果。”一个清脆的声音从讲台上的一体机中传出。接着,另一个班和老师的画面便出现在大家面前。于是,两个班的“小老师们”便通过讲台上的一体机开始对话……

    解读:在无边界学习课堂,教师与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关系,而发展成为导与学的角色。师生之间以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知识交流与潜能开发的学习成效,学生通过自学、互学、游学等方式获取知识。个性化自主学习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一师多班式学习活动,突破班级边界,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解决学习动力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学习方法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素养,解决自主学习知识体系、价值认同、情感培养等问题。

    特写3  延伸类课程,拓展学生生活宽度

    镜头:预备铃刚响,教室里走出一群学生,有的抱着木框架,有的拿着针线和相框,还有的抱着厚厚一摞书,怎么看也不像是课本,仔细看书名,原来是《深圳植物志》《华南常见植物识别图鉴》。又有几个学生走了出来,手里拿着手机、平板电脑。

    这到底是什么课?当这些学生浩浩荡荡地走到操场一角,顿时忙碌起来:只见三四个学生拿着手机、平板电脑对着墙角周围的黄色小花拍起来,其中一个学生激动地喊着“黄蝉花”;另外四五个学生对着采集的植物,若有所思地翻着《深圳植物志》;还有几个学生将其他同学送来的各色小花、小草,小心翼翼地一层层压进木架子里……原来,这是一节生物拓展课。

    解读:学校以国家课程校本化、结构学习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特色课程开发为核心,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学校创建的所有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了适合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如开设相约赤湾、生物探索、国内外节日进课堂、英语剧社等学科延伸类课程;创建电影赏析、无土栽培、环境科学院、无人机研究等跨学科类特色课程;开展萨克斯、小提琴、古筝等跨校合作类课程。系统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激发出学生在科技、艺术、环保等方面的兴趣,充实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这些课程将书本知识拓展为社会知识,将课堂学习拓展为实践学习,将被动接受拓展为主动体验,让学生体验社会角色,感受学习的社会应用价值,体验人机沟通交往的社会化过程,培养学生实现从课堂知识到社会能力再到生活智慧的转化,拓展了学生的生活宽度。

    特写4  打破常规管理,走向民主化

    镜头:一天,学校的教工之家热闹起来。班主任每6人围成一桌热烈地讨论着,还有人若有所思地在纸上涂画着。一会儿功夫,一张张宣传纸上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接着,主持人一声令下,满满的一桌人,顿时四散开来,只剩下“桌长”稳如泰山地坐着。不一会儿,新的桌友陆续就坐。于是,刚才的一幕又上演了……这是在做什么呢?只见身后的大屏幕赫然出现几个大字“品世界咖啡,话赤湾教育”。

    解读:学校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式,对一所学校的教育模式、教育氛围影响很大。传统的管理模式是“领导说,教师做”,开会通常是“一言堂”。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只是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不需要思考学校的发展和理念,主观能动性会受到抑制。

    因此,在学校开展无边界学习中,学校打破常规管理,通过民主、开放的形式,使更多教师参与其中;通过活动组织的自主化,充分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如班主任的“世界咖啡”交流式汇谈”、英语组的“英语节走廊歌会”、中学部的“赤湾好声音”、小学部的“跳蚤市场”……这些活动的举办,都是教师们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结晶,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激发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关心学校发展的热情,为学校下一步构建更加完善、民主和人性化的现代管理模式开启了良好的开端。

    特写5  校园文化,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结合

    镜头:下午第三节课的铃声刚响,一群学生拿着画笔、刷子、颜料等工具整齐地走出校门。他们这是做什么呢?突然,他们停在校门外的一面白色围墙边,放下手中多余的工具,开始忙碌起来。有的在指挥,有的在丈量墙面,有的在墙上涂鸦……不一会儿,白色墙面出现了一幅幅有趣的轮廓和色彩斑斓的画面。原来,他们是学校绘画社团成员,正在进行艺术墙的创作。

    解读: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引领、熏陶作用不亚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的习惯养成、价值观树立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无边界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努力使楼梯间、走廊等每个角落,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摇篮,辅助课堂教学的无边界;同时,通过校园文化墙和文化长廊的设计,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不仅愿意学而且能够乐学;通过学生创意设计、比赛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巧妙结合,发挥出教育的更大价值。

    特写6  突破地域限制,为教育注入生命力

    镜头:9月30日19点30分,部分师生和家长代表在校长王小洪的带领下,从赤湾公交站徒步到学校门口。学生们在家长义工、赤湾社区南山集团开发公司、赤湾股份有限公司、南海油脂工业公司等社区各单位的积极配合下,踏上了“赤湾文化之旅”。全校学生分成5个小组:赤湾炮台——“致敬民族魂”爱国之旅;天后宫——“故里寻踪·品话赤湾”传统文化游;金龙鱼企业——“油”声“油”色企业文化游;赤湾公园1、2组——“绿色天使”环境文化游。在各单位保驾护航下,各组徒步到达指定地点后,开始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民族英雄故事会、巧手涂鸦赞家乡、健康达人我争当等,学生们在活动中观察、感受,也收获着、快乐着、成长着。

    解读: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这么简单,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往往会对学校教育产生助推作用。因此,如何突破学校教育的地域限制,更好地实现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的整合,推动教育的无边界发展,也是学校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学校周边的图书馆、历史遗迹、生物资源、各类教育基地等,将这些资源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打破教育的地域界限,为教育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此外,家长会也是一次分享盛宴,小组交流、学生点评、家长现身说法、孩子给父母留言等形式,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形成一种主客交融、不为边界所局限的氛围,真正实现了家校合力助推教育的局面。

    事实上,“无边界学习”的手段不一而足。实践证明,多元化“浸入式”互动学习环境、各种“无边界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享受校园生活的同时,更能享受全世界的教育资源。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2-16/xw_2169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