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教学评价是牛鼻子,它对教与学具有导向、促进、鉴别的作用。如何发挥教学评价的正向功能,青岛中学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注重表现性评价,以教学评价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真实的学科任务或与现实世界相关的工作任务进行思考和创作,来证明其学习结果的评价形式。
与传统的纸笔测试相比,表现性评价既重结果,也重过程;既评价知识和技能,也评价行为和素养。正如学习驾驶,不仅要进行书面考试,更要进行路考,我们不可能仅凭书面考试就给学习者颁发驾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学校会根据学科特点设计相应的核心任务,通过表现性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青岛中学是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在小学阶段,每一个主题学习结束时,学生要完成相应的核心任务和作品,并进行展示。例如,在“美丽中国”这一主题下,学生要设计制作一份“美丽中国”宣传手册,并在每年一度的“青博会”(青岛中学学习产品博览会)上进行宣传、销售。
在初中阶段,数学的学段诊断中加入了自主探究和思维导图的考查;语文学科增加了小组合作的主题汇报,以及学生的口语表达测评等;道德与法治等人文学科的学段诊断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科学课程笔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英语学科笔试与口试、听力测试相结合……既考查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学科能力的培养与迁移情况,也考查学科素养的养成与内化情况。
在高中选修课“社科作品选读”中,学校设计了“腾讯文档共享阅读心得”“播客阐述社会现象”等具体任务,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的评价量规,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
面对未来教育,我们应该培养和评价的是那些指向核心素养的可迁移的能力,避免无意义的低阶知识的重复测评。我们学校将传统纸笔测试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以教学评价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更加注重关键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实现从做题到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转变。
注重教学评一致,将评价嵌入教学全过程
教学评价应当是对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判断。良好的教学评价应当追求教、学、评的一致性,也就是学习目标、内容、评价的一致性。
评价学习目标还是评价学习内容,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一般是学什么考什么,这看起来似乎天经地义。但在教学评价的实践中,往往存在目标置换的问题,也就是说,将学习目标置换为学习内容,将对学习目标的评价置换为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评价了内容,却忘记了目标,也忘记了学习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
学习内容一般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学习目标除了知识与技能以外,还包括可迁移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所以,当我们评价学习目标而不仅仅是学习内容时,就有可能观照到学生应当掌握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基本价值观念,将评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我们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UBD理论,将评价前置,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确定评价证据,最后才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初中语文“把外面的世界说给你听——文明的回响”说明文主题教学中,在确定单元阅读目标和写作目标之后,明确提出诊断方式,并将诊断标准和量规提前给学生,如思维导图的具体要求、开题报告的审批表、中期阅读成果自测表、小组活动质量自评表与互评表、写作二次修改自查表等,让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清晰的目标和指向,让目标与评价高度一致,并指引教学活动。
这样的单元设计将教学评价嵌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成为教学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这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评价是对目标的评价,目标、内容和评价高度一致,更好确保了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地。
化评价为诊断,注重教学评价的改进功能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判定学生的优劣与好坏,而是判断目前学生的习得情况及教学策略是否成功,为教与学的修正提供依据,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因此,我们更愿意将教学评价称为教学诊断,淡化评价,强化诊断。
因此,我们提高了过程性评价的占比。在初中和高中学部,过程性评价占比40%,终结性评价占比60%,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国际部从十年级开始,将过程性评价提升至70%,终结性评价降为30%。教师有意识将评价渗透到课堂多个环节,通过观察学生行为、课程问答、活动展示等形式随时了解学情。在过程性评价中,由评价智力转向对智力和态度表现的双重评价,将学生的作业质量、课堂表现、改错与反思等均纳入评价体系,让每一个努力上进的学生都得到及时反馈和正面激励。
在过程性评价中,学校还会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他们对自身学习的监控能力。例如,我是否达到了要求的学习目标?我对当前的章节还有什么疑问?我该如何改进和提升?
同时,我们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即时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度等实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作者系青岛中学执行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