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从整个国家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角度,我们应该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支撑有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对家校社协同育人也要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充满正能量、真善美的家校社环境,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家庭、学校、社会都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青少年立德的重要基础和土壤。实现家校社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协作,是构建良好育人生态的重要环节。只有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才能形成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合力和整体环境,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育人效果。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双减”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当前推进“双减”工作仍然面临很大压力和阻力,家校社协同还没有真正形成,个别地方甚至还处于相互对立、相互掣肘的状态。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才能切实形成落实“双减”政策的社会基础和环境,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生态、家庭氛围。
要实现立德树人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除了要增强学校的教育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还要增强家庭教育力和社会教育力。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我们努力开创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展示新风貌、新成果。
一是要坚持树立科学创新观,在发展的思路上努力求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始终要坚持实事求是,以理论创新为牵引、实践创新为推动,让创新意识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工作中发挥核心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提升育人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组织动员、统筹协调和贯彻执行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不断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过程中,要发挥教育系统的优势,调动家长积极性,整合社区优势资源,促进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协同育人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三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家教家风文化,打造中国式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
(作者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