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看随想: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的名字,在我国广为人知。他的著作,中译本有数十种之多。
这里选刊的一段文字,选自苏霍姆林斯基的《公民的诞生》。《公民的诞生》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儿子的信》,通常被称作“育人三部曲”。三部著述所涉及的内容,对应着一个人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时期;著述集中并系统地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这一段文字所述“人在少年期所受教育的至关重要”,读来令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域,而出之以明朗、流畅、浅近和优美的文笔,是苏霍姆林斯基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一大特点。他的著作、他在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实践,以及他这一个人,是我们从事教育乃至人生自为的永恒的资源。
让我们轻声诵读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字: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任余)
对少年期教育的困难分析得越多,我对一条简单而又重要的规律的真实性就越坚信不疑:在儿童期教育进行得过于简单的地方,对少年的教育就困难。我研究了有违法犯罪少年的460个家庭的生活,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家庭的知识、美育、道德爱好和要求越贫乏,孩子犯罪的程度就越重,他缺少人性、残忍、愚昧的程度就越重。在这些违法犯罪的少年的家里,没有一家有家庭藏书,哪怕是少量的……我统计了一下,在所有460个家庭里,算上给学前儿童看的连环画,总共有786本书(不包括教科书)。在犯罪或违法的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一部交响乐、歌剧或室内乐作品,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一位作曲家的名字,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作曲家。曾经让这460个少年听过两首音乐作品: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小天鹅舞”和格里格的《爱尔菲舞》。对这些作品中美的理解和感受是一个少年基本美学修养的标志。这些少年中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作曲家通过音乐形式所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情景。从少年们的眼睛里我看到:音乐旋律没在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人身上唤起任何情感,没有引起任何回忆。
在研究这些少年犯的内心世界的同时,我还研究了这样一些问题:对于这些少年来说,有没有特别亲近的人们(个人),能值得他们把自己心灵的一部分奉献出来,并把他们作为一面镜子,从中看到自己内心的冲动?我分析过,在难教少年(确切地说是童年期和少年期精神贫乏的人)就学的学校里,是否存在这样一种相互关系,其实质和内容就是奉献心灵,为他人创造幸福,为他人的命运担忧,用智慧,特别是用心灵去理解人类最高尚的欢乐——为他人带去幸福时所产生的欢乐。显然,这些少年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没有这种最重要的关系。在教育工作中恰恰没有明确的意图、明确的思想和目的,没有在童年期就培养一个人为别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把自己心灵的财富贡献给他人,用智慧和心灵去了解(从而深刻感受和关心)别人内心的细微活动——痛苦、欢乐、恐惧、失望、忧愁、慌乱……我越发不安地确信,许多教师,甚至是优秀教师的学生,在童年时期的自我表现是十分片面的;教师评判一个学生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的基本标准,就是看他是否遵守规章制度和要求,是否听话,是否违反了行为规范。许多教师则以学生是否听话、是否顺从来判断他们的内心是否善良,实际上远非如此。人一到了少年期,就不能满足于如此贫乏地表现自己了:他渴望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社会公益活动中表现自己。正因为没有培养他把自己的心灵的力量贡献给他人,正因为他在为别人创造善良而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没有学会自我理解、自我感受和自我评价,所以少年期的他,似乎就感觉不出自己也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
读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作者为什么要研究未成年违法犯罪者的精神生活?这对搞清少年期教育工作的实质和规律有什么意义?这主要是,违法犯罪行为最能鲜明地反映一种因果关系。我的愿望始终就是不使任何一个少年人成为违法犯罪分子。
有人认为,少年期具有某些天生的、不受教育支配的年龄特性,因而教育上出现困难是不可抗拒的。现在这种说法的实质逐渐清楚了。我越发相信,少年的道德面貌取决于他在童年期所受的教育如何,取决于从出生到10~11岁这个年龄段给他的心灵里灌输了什么。童年期不可能天生给家长和教师带来那些少年期才会带来的困难。形象地说,少年是一朵花,它是否美丽,要取决于怎样呵护它成长。关心花朵的美丽要早在它绽放之前就开始。
……
花朵的美丽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需要多年的努力才能创造出来——培养、防暑、防寒、注意浇水和施肥。在塑造大地上最美、最崇高的东西——人的过程中,单调的、使人疲劳不堪而且往往是令人不快的劳动,是不能与那种只是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劳动相提并论的。“孩子是生活中的欢乐”这条真理具有深刻的含义,但也有深刻的矛盾。孩子本身不可能是欢乐的源泉;孩子——这是一个在新的基础上再现其父母品质的人,对父母亲来说,从孩子身上得到欢乐的真正源泉首先是他们能够把好的品质灌注到孩子身上。人类最高尚的品质——自尊心,是在对孩子的爱中展现出的。
人生的根基是在童年时期扎下的。大自然不会去研磨人的任何一个特点,它只会使它根深蒂固;应该去做研磨工作的是我们——父母、教师、社会。
(选自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之《公民的诞生》,肖甦、诸惠芳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