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辖7区3县(市),7区均有2/3的区域是农村,有1/2的中小学分布在农村,其中,两个县(市)均为拥有140万人口的农村教育大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农村,均衡发展的难点在农村,根本解决途径是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近年来,长沙教育学院始终抓住这个根本,科学设计实施“原野工程”,有效推动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原野工程”是指2006年启动的长沙农村教师培训“1234”工程,也即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途径方法及模式体系。
围绕一个目标:创建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特色
我们在确立“原野工程”整体目标时反复思考,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一是用严谨务实的态度,不提不切实际的“高大上”口号;二是分析各区县市具体情况,不提全市“一刀切”目标;三是提出以区县市为单位推动农村教师专业素质均衡发展,调动区县市政府和教育局主动谋划的积极性,增强全市统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此,我们确定了为期10年(到2015年)、逐年分解、各显神通、力创特色、全市统筹、扎实推进的工作原则,制定了长沙市农村教师培训“原野工程”十年规划及农村教师专业成长要素指标和过程监测评价体系。各区县市按照这一思路制定工作规划,分解工作目标,将教师专业发展指标体系印发给每位教师,将过程评测任务下放到各乡镇中心校和中小学校,基本构建了工作目标分解体系,使目标充分发挥对工作的统率与促进作用。
突出两个重点:抓住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和短缺学科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是乡镇教学质量不高的症结所在,也是各区县市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治理薄弱学校的关键是培训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训好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所以,这两项工作重点既是各区县市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又是提高教育治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及着力点,把这两项工作作为“原野工程”的重点,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构建“三个网络”:找到破解教育二元结构的钥匙
“原野工程”的构建三网举措,既是教师培训途径和方法的选择,也是拉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动力。
第一,利用“三通两平台”,启动“网上培训系统工程”。
网上培训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工学矛盾,降低了培训成本。我们在“天网”启动了以下四种培训:
同听一堂课活动。其工作流程:一是网络搭桥。市内优质学校名师联结农村学校同学科同年级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师和学生。二是师生同听。通过媒体直播,师生共同学习教学内容。三是有效示范。示范教师根据听课师生的教情和学情,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进行充分演绎。四是定期交流。示范教师定期到直播学校与师生交流,了解教情,听取建议,深入指导,共同成长。
同备一节课活动。其基本要求:组织城乡学校结成合作体,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通过网络视频互动同备一节课。通过网络开展问题研讨,解决农村教师遇到的问题,促进双方教师线上线下互动,建立专业学习同伴关系。
开展远程培训。主要培训对象是学科教师和班主任。远程培训做到“四重”:重技术,即技术操作简便快捷,让所有参培教师一用就会。重资源,网上培训资源鲜活,绝大部分是本市教师开发的资源。重组织,以校为点、乡镇组班,以区县市为片,形成点、班、片网上学习辅导和过程管理团队。重实效,每个培训项目要对管理团队和参培教师进行定量和定性考核评价,注重评优评先,做好培训总结和反馈。
第二,培养“领雁”学校,构建示范带动区域化网络。
我们在“地网”构建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设立名师工作站。由特级教师或市级名师任站长,把工作站设在农村中小学校,由区县市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和所在学校校长任副站长和联络员,由其他名师任学科辅导员。工作站定位是培训农村优秀教师,以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成长途径为根本,以课堂与课题“双向”并重的行动研究为载体,以群体间共同合作的群体超越为动力,辐射、带动周边学校,实施以点带面、面面联动的工作战略。
开设“原野行动”基地学校。学院在长沙三县市开设“原野行动”基地校,师训骨干定期到基地校开展各类活动,培养“留得住、教得好”的农村乡镇骨干教师。其工作包括:从课堂教学诊断入手,培训教师掌握课堂教学“常法”;从更新学科教学理念入手,帮助教师掌握课程改革基本“常识”;从培养校本研训引领者入手,促使校本研训成为“常态”。同时,指导学校建设制度文化,解决学校教学管理常规问题。
建设校本研训示范校。学院协助市教育局面向农村学校开展争创校本研训示范校活动,至今全市已建成市、区(县市)级校本研训示范校500余所。校本研训示范校评选标准包括:一是学校办学规模中等。二是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经常化,并具有实效性。三是参与“三通两平台”、“同听一堂课”、“同备一节课”活动。四是各学科拥有2名以上校本研训引领骨干。五是每学期至少对外开展两次校本研训活动。六是校长是县区市校本研训引领骨干。
第三,造就引领骨干,实现农村教师队伍“自优化”循环。
我们着力打造骨干教师队伍,使其在校内或区域内发挥引领作用,以“人网”构建农村教师队伍“自优化”生态。
我们坚持每年培训200名校长, 5年内所有农村中小学校长至少轮训一遍,分为任职资格、岗位培训和高端研修等多种形式,培训内容从学校管理到课程管理等,培训形式有异地名校挂职、本地优质学校跟岗学习、网络培训学习等。
学院每年主办两期校本研训引领培训班,分三阶段进行:一是集中研讨,提炼校本研训新主题;二是岗位实践反思,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在所在学校进行交流展示,学院派人下校指导;三是总结展示,学员回学院进行参培总结,展示学习成果,推介好的做法和经验。
长沙市级骨干教师每三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1000人。市级骨干教师必须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服务。针对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学院按“实用理论、实景课堂、实在研讨、实效提升”要求设计培训流程,遴选培训专家,重视“再培训”能力培养,力争让每位骨干教师成为教学能手、培训里手。
配合长沙市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人事制度改革,学院及时开发了“双流”教师培训项目,目标是让每位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成为引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黄金种子”,最大限度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我们组织农村校长教师到城镇学校顶岗学习,成为另一种有效的培训形式。
实施四轮驱动:形成农村教师培训新常态
我们以四项常态化培训形式持续发力,有力推进“原野工程”的全面实施。
第一,名优教师志愿支教、送教下乡系列活动。
特级教师和名师送教下乡,已成为全市大型品牌活动,形成如下特色:
一是目标明确。通过名优教师送教系列活动,检阅一年内全市教育改革新成果。二是主题鲜明。以“教育幸福与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每年确定示范课教学子主题。三是内容丰富。包括名师成长故事演讲、名师示范课展示、最新听评课方法展示、微课展示等。四是规模宏大。送教下乡活动每年分四轮,即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各一轮,每轮送教四个学科以上。五是整合资源。每轮送教下乡活动均与学院主办的校长、园长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整合进行。
第二,菜单式自助培训。
我们运用“互联网+”思维,全面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做适合每一位教师的培训。菜单式自助培训形式的广泛应用,既优化了培训效果,增强了培训吸引力,又方便了农村教师,缓解了工学矛盾。菜单式培训一般用于骨干类、校(园)长类培训,主要解决校长教师在实际管理和教学中的各种共性或个性问题,具有时间短、主题实、效果好的优点。
第三,工作坊式培训。
2009年,学院依托长沙市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和名师团队启动此项培训,主要培训各区县市农村学校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学校管理骨干。2013年,学院在“原野行动”基地校培训中全部采用此方法,通过师徒结对跟进两年的方式,为学校培养班主任骨干和学科骨干。
第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学院启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实现中小学教师全覆盖。一是精心设计培训模式。培训形式包括听讲座、看示范课视频、在培训基地校上研究课、开展评课研讨和网上学习交流、学员到学校执教研究,等等。二是重心下移。着力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观念、技术和整合等实践性问题。同时,把名师工作站所在学校、校本研训示范校等作为该项培训责任校,以此推进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
下一步,为更好地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我们将继续深化“原野工程”。一方面进一步更新培训理念,确立以培训对象为中心、培训者应是研究者、培训对象是重要培训资源的理念,提升培训效能。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原野工程”的实施目标层次和工作水平,为农村教师“自专业发展”提供服务,进一步丰富“天、地、人”三网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加大菜单式自助培训设计力度,进一步优化工作坊式培训,并把师德教育与专业培训有机结合,把农村教师培训成留得住、教得好,有理想、能师表的好老师。(作者单位系长沙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