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顺应师范生培养改革和实践课程模块化发展的专业趋向,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不仅大幅度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实践学时和学分,而且结合信息化背景,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师范生培养“CSC”实践课程模块体系,包括核心层(Core layer)、支持层(Support layer)、特色层(Characteristic layer)三大模块。
核心层模块
核心层模块的主要内容有:一线讲堂、教学观察与教学实战、班级管理与综合活动、教学法实践等。
一线讲堂模块。一线讲堂的教师均来自中小学一线,该课程模块可以附加在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安排中。比如,在班级管理课程方面,具有一线经验的中小学教师与大学一、二年级的师范生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属性。
教学观察与教学实战模块。通过大学与中小学教师共同设计目标、计划,保障师范生大三、大四见习和实习的主要时间(不少于18周)。该模块涵盖教案设计、学生观察、教学实战、教学研究与反思等内容。
班级管理与综合活动模块。在专业发展学校生态系统中,学生在大三时设置该模块,学时占原见习环节的主要部分(不少于6周),通过班干部管理、班级日常活动、班队活动、课间活动等进行实践。
教学法实践模块。主要针对某一学年段、某一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反思,学生主要在大四实习环节通过专业发展学校展开,学时不少于6周,由大学与一线教师共同研制课程计划,划分教与学环节的专题进行实践教学,凸显“专业知识”“师德与专业品质”“专业能力”的把握与提升。
支持层模块
支持层模块主要有:心理与咨询讲座、教师素养(礼仪、交际、品德等)、信息技术与信息化课程、教学研究等。
心理与咨询讲座是师范生实践课程在入学教育后启动的第一个模块。这个模块的授课教师既有大学辅导员、班主任,也有高年级学生导师;并且该课程不以讲授知识理论为主,而是类似于第二课堂的班级活动,在大学一年级每月开展一次,在班级会议和课间开展不同的专题教育,如生命教育、心理调适教育、专业发展教育、大学适应性教育等。
教师素养是师范生实践课程支持层面的一个核心模块。由学校专门的教师素养训练中心与各二级学院共同开展,其中校级教师素养训练平台开展礼仪、交际、品德、教师基础素养(如书写、普通话、口语等)等专题微课程模块,各院系因地制宜。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及信息化课程模块在支持层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围绕一线教师信息化教学应具备的基础素养和主要应用内容进行专题分解,由PPT制作、课件制作、教育统计方法、SPSS软件运用等课程专题构成,其学时主要分布在大学二、三年级,并通过校院两级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教学信息部、各二级学院)进行教学和展示。
教学研究模块分为教学研究和行动研究两个子模块,分别设置在大二、大三阶段,由研究设计专题、质性研究专题、调查研究专题、研究写作专题构成,是贯穿师范生教师素养三大结构内容的课程模块,承担培养师范生现代教师教学研究知识、能力和科学态度等专业品质的综合任务,需要调动和发挥师范生自主学习以及一线导师、大学导师研究指导的积极性。
特色层模块
具有校本特色职能的特色层模块包括:同课异构、素质修炼与能力认证、艺术素养及其拓展、社会适应等。
同课异构教学是师范生实践课程在大三各科教学法理论课程学习后启动的配套实践模块,属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活动生态,从大三第五学期一直持续到大四第七学期。其贯穿师范生教师素养三大结构内容,通过教材研究、教案设计、教法学法、成为新教师等专题,促使师范生提升适应教学岗位和新教师职业的综合素养。
素质修炼与能力认证是师范生实践课程特色层面不可或缺的模块,主要由学生导师组织。导师通过制定《素质修炼指南》和《教师专业能力认证指南》,引导学生进行专题修炼。模块专题包括片段教学、书写与普通话、朗诵与演讲,以及艺术素养、个性特长、专业阅读、写作技能、信息化设计、简笔画等必修和选修内容。该模块课程针对大二、大三师范生,每学期开展一次专家认证,通过认证的师范生获得专业认证证书和相应的学分。
艺术素养模块课程主要针对艺术学科师范生培养或师范生个性化发展,结合师范生和学校师资的实际情况,划分为体育、音乐、美术、艺术欣赏等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又根据各科教学和师资具体安排分解为大二、大三艺术素养实践课程的若干专题。
社会适应课程模块针对师范生就业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根据师范生培养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动态变化,该特色模块课程可以划分为社会适应基本素养、学校适应基本素养两个子模块,分别在大三、大四开设子模块课程和专题实践活动。
总体来看,“CSC”模式具有“四年一贯”“分层推进”的基本特点,既能提升师范生的实践积极性,又能督促教师教育者开展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教师教育实践。
(作者单位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