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中,教师既要备课标,又要备教材,还要备学情。那么,教师备课的重点是课标、教材还是学情?
课标是依据 教材是载体 学情是关键
合理定位和正确处理课标、教材、学情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备好课的关键。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在课程实施中处于最上位,是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依据,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了然于胸,才能提高备课的专业性。因此,教师在备课之前,一定要系统学习课标,准确把握课标要求,做到备课有准度、有尺度。
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取材编写的,是课标最主要的载体。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读懂教材,读懂内容结构、呈现方式、问题情境、旁注、留白等。教师在备课时要心中有教材,但又不唯教材,要站在课程的高度认识和处理教材内容,适当取舍和补充,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充分了解学情是备好课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备课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从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出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且有挑战性的课堂。
课标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没有对课标的正确理解,就不可能预设好一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了解学情是备好课的关键。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河南省灵宝市第二小学 张书香)
备课当以学情为本
许多教师备课把重心放在了课标和教材上,结果几十年过去了,课堂教学质量依然原地踏步。这主要是因为课标和教材是相对不变的量,而学情则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唯有不断研究学情,根据学情变化适时整合调整课程资源,才能给学生提供可口的“营养大餐”。因此,教师备课的重心当以学情为主。
“以学情为主”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的原点,适当组织教学内容,寻求学生发展的“最近区”。否则,内容过多、过难,学生吸收不了;内容过少、过浅,学生又吃不饱。
“以学情为主”要求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把控好课堂,因材施教。为此,教师要巧妙地安排课堂教学结构,选好课堂教学切入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适时地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做到不仅眼中有“人”,还要胸中有“料”,使课堂张弛有度,把课堂学习变成愉快的“人生之旅”。
当然,教师在吃透学情的基础上,还必须熟谙课标,深研教材,使“三者”充分融合,让原本“死”的要求、“僵”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力。
(山东省济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 张学炬)
实事求是备真课
根据学情备课是提高教师备课质量的关键。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所教内容进行设计和规划,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外,更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要把教学要求与学生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等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备出来的课才是接“地气”的课,也就是备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
课程标准是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提出指导性要求,是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提出的基本要求,但考虑到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人文条件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所以许多地区依据课程标准开发出各种版本的教材。不管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都是根据某个范围的学生实际提出的基本教学建议,但这些未必符合特定的授课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所以,我们要“备真课”“真备课”,必须根据所教孩子的学情进行设计和编排教学内容。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潘卫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