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学院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不断强化和优化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本科教育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劳促全”,推进“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努力构建“四化”劳动教育体系,精心打造“沉浸式”育人格局,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凝聚部门合力 实现组织化推进
学校注重顶层设计和系统落实,成立了劳动学院,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后勤处、保卫处及各二级教学单位作为成员单位,具体落实劳动教育工作。学校每年还设立了劳动教育专项经费,组建了劳动教育教研室、劳动实践小组等,结合传统节日与关键节点,开展主题劳动活动,比如,在开学初校领导与大一新生同上劳动课,在“五一”劳动节制作《致敬劳动者》宣传片,寓教于乐,以文化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丰富教学资源 实施系统化育人
通过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编写劳动教材、拓展劳动实践项目、组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劳动基地建设等,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系统化推进劳动育人。一是构建“1+N+X”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劳动教育”通识必修课,每年设立N项劳动实践课程,渗透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等X项其他课程,实现劳动教育全覆盖。其中,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的“劳动教育”课程已经开设4轮,3所高等学校共4万余人参与学习,学生满意度高。二是拓展多形式劳动实践。强化日常劳动,设立每周五义务劳动日,创建文明宿舍等;强化生产劳动,打造校内“梨兰会”网红打卡地,开辟“开心农场”等;强化服务性劳动,成立“爱积分”等学生公益社团;强化特色劳动,设置“创意工坊、非遗课堂、运动课堂”等9个主题劳动实践50个项目库。三是组建师资团队。从全校遴选10名优秀专任教师担任理论课程教学,组建实践指导教师团队33+N人(N包括宿管阿姨、后勤园丁、保安大叔等),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四是建设校内外劳动基地。与沭阳县青伊湖农场、泗洪劳动研学基地等共同开展农训、研学劳动等。
打造活动平台 精铸特色化品牌
积极创新劳动教育平台,不断彰显劳动育人特色,在省内高校率先举办崇劳运动会、农耕文化节等,成为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学生参与度高,在校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形成了劳动教育两大特色项目。崇劳运动会项目逐年丰富创新,开辟了劳动教育新赛道;农耕文化节突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良好劳动品质。因为特色化劳动教育具有比较强大的吸引力和代入感,带给学生丰富多彩的“沉浸式”体验。
健全考核机制 落实综合化评价
出台《宿迁学院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意见(试行)》,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评价监督体系,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修订《宿迁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条件之一,也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制定《宿迁学院劳动教育评价实施细则》,全方位实施劳动评价,理论成绩由必修课程学习获得,实践成绩采用积分制,由日常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特色劳动组成,贯穿学生大学四年,从宏观、中观、微观方面落实劳动评价,实现“三观合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通过广泛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学生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仅以2022年为例,42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1.1万余名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暑期实践活动,在全国20余个省份留下了足迹。1支队伍获评全国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项团队,2支队伍获评省重点团队,8011人次获得校级及以上表彰(省级表彰602人次),513个班级获得校级以上表彰(省级以上3个),学校荣获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学生综合能力逐步提升,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800余项(列入省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的奖项82项)。学校劳动教育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获近20家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强化了师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荣誉感和内生动力,实现了“以劳促全”的育人目标。
(陆海霞 王凤侠 曹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