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大学生的社会常识教育该如何开展

网友投稿  2022-12-23 00:00:00  互联网

数据来源:

    “作为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成年人,连三方协议、劳动合同都一无所知”“很多东西都是进入社会之后逼自己学会的,甚至因为经验不足而走了不少弯路”……近日,#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登上微博热搜,引发许多网友共鸣。许多人表示,希望大学里能专门开设一门讲解租房买房、养老金社保、行政服务办理等社会常识的课程,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针对这一话题,日前开展专项调查,2000余人参与。

    调查结果显示,94%的人认为社会基础常识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帮助很大,但只有1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比较了解相关知识。

    “毕业工作后,才发现租房买房、贷款政策、落户等问题自己一点也不了解。”去年,小园(化名)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本以为即将开启人生美好的下一阶段,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对社会常识知道的少,主要是我们过于看重书本教育,过于看重某一个专业范围内的知识,却对生活当中的一些常识关注不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要让学生认识社会整体,深入了解生活的价值、意义、范畴,才能让他们主动去了解相关知识。”

    “这种现象其实很正常,大学生活非常忙碌,学生同时面临着学业、深造、就业各方面的压力,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很多学生虽然知道社会常识很重要,但觉得目前还不需要,等需要用的时候再去学也来得及。”中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赞说。

    徐赞表示,现在大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都比较强,而且也出现了许多相关的网络平台,如果大家想要获取相关信息的话,是有了解渠道的。

    网络已成为当下大学生了解社会常识的主要渠道之一。调查中,在被问到“平时从哪里获取相关的社会基础常识”时,网站成为选择人数最多的方式,70%以上的受访者会通过网站了解相关信息。

    “互联网信息量巨大,真假信息混杂,对学生筛选鉴别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付出的时间成本很高。学校应该先把一道关,减少学生获取信息的阻力。”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说。

    在被问到需要了解哪些社会常识时,社会保障类、医疗救助类、就业创业类成为受访者最关心的内容。同时,如何进行社会交往也是不少大学生关心的话题。

    “如果把人际交往学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开的话,在学生中应该会比较受欢迎,但这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阅历、格局以及人格魅力。”徐赞说,“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会向学生推送关于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社保、劳动合同签订等常识,但我认为高校不需要为此专门开设一门课。”

    徐赞认为,一方面高校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大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自学能力。“学校缺乏相对应的师资力量,而且课程就会有学分和学时的要求,目前的社会常识内容不足以支撑一门课程,同时如何设计考核方式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储朝晖表示,不同人需要了解的常识是不一样的,而且相关政策更新的速度很快,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很难设计常识课的内容。“大学生社会常识缺乏的问题不是简单开设一门课就能解决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注重生活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针对“高校是否需要开设社会常识课”这一话题,李立国则持有不同看法。他建议,学校可以采取“内推+平台”的方式,和政府部门联动,聘请相关专业人员主讲,一门课可以由多人讲授,让课程更接地气。

    “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是本教科书。进入社会后学习相关知识,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储朝晖说。

    网友留言

    @胡金林:作为一名思政辅导员,这么多年与大学生交流接触过来,成年人必备常识课确实很有必要!像我们温州商学院十几年前就开设了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课等课程,也会普及医疗保险、考级、考证等相关知识,对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职场有切实的帮助和指导。

    @小王子:太需要了好吗?毕业10年,回过头想想,大学时期的自己完全就是一张白纸,对如何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懵懵懂懂。

    @金色曼陀螺: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家长,觉得非常有必要。学生在校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和专业知识,他们必将走入社会,有太多的社会知识需要他们掌握。

    @李爽:学校里应该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活的态度,而不是提供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标准答案。

    @SL:大学生的课程已经排得很满了,我们要因材施教,不应该把常识性的东西搬到课堂上来,而是应该挪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1-01/xw_2238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