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于伟
自从到附小工作后,到课堂听课成为了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至今已累计听课超过1200节。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节科学课。当时我刚出楼梯口,就看到了老师和孩子们围着一张超大的人体神经系统图,上面贴满了神经元。孩子们向我介绍,他们正在用一个个神经元去搭建一个完整的神经回路。他们手中的神经元,是上一节课科学老师带领他们用超轻黏土捏制的。孩子们告诉我:“我们的研究任务,是搞清楚‘精神病和神经病有什么区别’,这简直太有意思了。我特别好奇神经病是咋回事。”
在我印象中,这节课只有一课时,教科书只有两页内容,而且比较抽象。以往,老师们愿意通过电脑呈现图片、视频给学生们,同时讲神经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信号是如何传递的。科学老师的这种上课方式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放下手头工作,想去看看老师们究竟要怎么做。
孩子们用捏制的神经元合作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神经回路。之后,每个孩子代表一个神经元,十几个孩子连在一起趴在超大图上,模拟脚趾被仙人掌的刺扎到之后,信号怎么慢慢传递至脑神经中枢,脑又如何回传信号让脚趾做出正确反应。孩子们在扮演过程中,体会到了神经元的工作机制。接下来的两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带着孩子们完成说明文写作任务:尝试用规范的语言介绍什么是神经系统、神经病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两节语文课之后,科学老师和语文老师合作,带着孩子们,基于神经元的知识,尝试创作一段科幻故事。
仅仅一课时的五年级的科学课,被几位老师合作出了新花样。孩子们眼中所流露出来的兴奋劲儿和热情投入的程度,让我想起了“激情”这个词。创造本身,首先是一种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创造。在小学阶段,保护孩子创造的激情,可能比培养创造的激情更重要。作为一名教师,不泯灭这种创造的激情,就是给孩子带来福音,给未来培养创造型人才带来福音。也许老师们会问,“怎么会?我怎么会泯灭孩子们的激情?”但老师们,你想过吗?有可能你的满堂灌就是在浇灭孩子创造的渴望;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让孩子们做卷子、刷习题,就是在浇灭创造的机会;孩子问你为什么,你随口告诉他要想拿高分就要这么做,没有为什么,就是在泯灭创造的激情……
这节课的可爱之处,我想,过程虽然笨拙,但很好地保护了孩子们探究创造的激情。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有活泼好动、好探究的天性。老师给他们搭建各种各样的情境,把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具体、容易理解,给他们提供摸一摸、做一做、演一演的机会,提供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就给了他们无限探索和创造的可能。所以,在今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才那么强调学科实践、任务驱动、跨学科学习等等,这些都为创造留出了空间,更好地指向学习过程的丰富性,而不是直奔结果。
东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史宁中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智慧往往并不表现于行为的结果,而是表现于行为的过程。创造也是如此,东北师范大学的理念是“创造的教育”,创造是在过程之中,而不是在结果之中。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率性教育”,同样强调“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强调学生的情境、具象、操作、体验等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这些必要的过程,对保护好学生创造的激情留出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