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必须面对变化,顺势而为。“顺势”的首要条件是积极建构符合互联网时代所需的互联网思维方式,提升互联网思维素养,这样才不会被时代的滚滚洪流抛于队尾。互联网思维素养的重要元素是互联网思维方式。总体来看,“互联网+”时代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种思维方式:
关联式思维方式。人类思维的内容、过程与时间,已经被互联网“碎片化”,甚至已经严重到了支离破碎的程度。这种现象为人类建立自己的认识体系,形成抽象概念,建立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加了难度。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大脑会抽象思维,会将各种思维材料体系化,并且可以利用自己所建构的体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怀特海指出,“体系是重要的,它对于讨论、利用以及批判充塞于我们经验中的那些思想是必要的”。如果人类建立不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如果在大脑中的材料都是具体、零散的问题,那可真就成问题了。因此,教育家必须掌握关联式思维方式,将已被碎片化的世界按照自我逻辑进行重新加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淘金式思维方式。信息时代的信息量如浩瀚的太空无边无际,如果现代人依然采用工业时代所推崇的海绵式思维方式认识世界、思考问题,以增加对信息的占有量为终极目标,大网捞鱼、多多益善,而缺乏精准选择和提炼,必将被巨大的信息“雾霾”所湮没。而淘金式思维方式是一种专家型思维方式,它可以积极、精准地判断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如淘金一般将其捡拾出来。
刨根式思维方式。当前,社会和网络上的教学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乱象丛生,是非共存。为了不给学生打下“歪斜”的基础,以讹传讹、误导学生,教师需要秉承学者善于质疑的学风,坚持刨根问底的求真精神,不到底不作休,不可盲目轻信,囫囵吞枣。
托付式思维方式。现代社会劳动者的工作量已经远远超出以往任何时代,而信息技术又为劳动者提供了最有力的好帮手。因此,教师可以将能够交付互联网的工作交由互联网完成,并且通过互联网将部分工作交由合作伙伴完成。马化腾提出的“把半条命交付出去”的思路是很有道理的。互联网确实能够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效率。
生成性思维方式。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十分理想的思考环境,使大脑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信息刺激,在思考问题、开展学习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突发认识、思想和观点,这恰恰是需要关注的生成性思维,它可以生成关系、概念和表象。
有限性思维方式。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作用的有限性:互联网不是教育唯一的救命稻草,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技术不等于魔术,一字之差,谬之千里。有人将信息技术想象为一把锤子,总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像钉子,总想去敲打。其实,信息技术可以产生四种效果:绝对有效、有效、无效以及负效。在一些教学情境中,用了还不如不用。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使用平板电脑,只许敲字,不许说话。为了使用信息工具,而放弃了面对面话语交流的最佳互动方式。乔布斯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太少。其实,针对目前信息技术的“本领”而言,信息技术已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所能够发挥的作用。真理多向前半寸就是谬误。我们知道,建设未来教室只是面上的变化,人们往往忽视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本质性影响。用不用信息技术是假问题,用在哪里、怎么用才是真问题。
总之,教师需要认真把握信息化时代的三大定律。一是缓走疾思,思考在先,快思快想,运筹帷幄,而不可被“说者”忽悠,盲目冒进,好大喜功。二是物变人稳,互联网世界令人眼花缭乱,更能让人乱心乱脑。人们在这种环境之中往往不能把持自己,因此务必做到气定神闲,沉稳有加,切忌心血来潮。三是以我为主,教师需要在“信息乱象”之中提升自身的主体性,将信息为我所用,在对话和反思中创造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认识。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