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作出系统部署,引导校外教育走上科学健康的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外教育如何在教育大格局中找到自身立足点和价值创造点?如何在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良好协同中,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把握优势,回归素质教育初心
“在实践中,校外教育创造过不少先进的经验。综合实践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营地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内容,都来自校外教育的摸索和总结,并且被学校教育不断借鉴和采纳。”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吴刚平看来,相较于精密的学校教育体系,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不仅在机制上更加灵活,也更贴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校外教育具有社会性、开放性、灵活性、个性化等特点,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能够发挥独特的功能与价值,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不过,吴刚平指出,在校外教育的发展中,也一度出现了与学校教育内容严重同质化,甚至沦为学校教育“影子”等问题。
“双减”政策推行一年多以来,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副秘书长高书国观察到,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得到了切实减轻。他表示,下一步,帮助校外教育实现转型发展,推动其在不断调整中找到正确方向,仍是一项重要任务。
在“双减”和新课标背景下,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表示,校外教育要加快转型,回归素质教育初心。“比起应试培训,校外教育更应以素养落地为目标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坚持公益,更加贴近乡村学生
根据一项针对全省乡村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活动参与情况的调查,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敬发现,有近四分之三的乡村学生没有参与过校外教育活动,“校外教育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城乡差距,校外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
以校外科技教育为例,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解凯彬调查发现,来自城市学校的学生,在科学素质上的总得分要显著高于县城和农村。“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是影响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的两大主要途径。相比城市学生,县城和乡村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探究、科技节等活动的校外资源更为缺乏。”
“尽管学生的校外教育活动有着很强的自主性,但不可忽视的是,校外教育具有重要的公共性或准公共性。”在高书国看来,如何推动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等校外公共教育资源更加贴近家庭、贴近乡村,为更多孩子的全面发展赋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陈敬介绍,近年来,在全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浙江始终关注校外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正通过“流动少年宫”等举措,帮助更多乡村学生获得可及且优质的校外教育资源。以杭州市富阳区为例,截至2021年,该区开展“流动少年宫”活动413场,服务足迹遍布全区24个乡镇街道。这些青少年家门口的“流动少年宫”通过送课上门的方式走进偏远的乡村、学校,弥补了传统少年宫服务范围有限、对场所和硬件依赖度高等不足。
“成长源于机会,以少年宫为代表、由政府举办的校外教育机构应当为更多青少年提供尽可能多的成长机会。”陈敬说。
倡导新理念、运用新技术、创立新模式
在重庆市少年宫党总支书记、主任杜伟看来,随着学校在师资、硬件和课程建设上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未来,学生在校就能完成一般性的兴趣学习,“传统的、低附加值的校外教育服务供给已经落伍甚至将被淘汰”。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校外教育机构应当如何把握机遇,加快转型?“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政府举办的校外教育机构应当更积极地发挥主导和示范作用,引领市场发展方向和消费需求,而不是随波逐流地迎合和满足。”苑立新表示,以政府举办的校外教育机构等校外教育市场主体,要倡导新理念、运用新技术、创立新模式。
严把品控标准,可以发挥少年宫的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重庆少年宫建立完善青少年校外教育品牌运营规程和品控标准体系,在上游定标准;提升产品供给质量,以新时代青少年核心素养教育为主线,建立模块化的课程资源库……“对各区县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阵地提供指导和服务,已经成为我们的主责和主业。”杜伟说。
专家认为,校外教育更应该成为联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纽带。广州市少年宫成立家庭教育学院,探索“家校社宫”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开展亲子工作坊等活动,发挥实践教育和社会教育平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