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东大门
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重点中专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学校现有在校生6000余人,开设护理、药剂、医学检验技术等9个专业。
近年来,学校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探索构建多元“双师”培养培训模式,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影响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建立两种机制
亦培亦考灵活有序
一是面向教师成长全过程,建立了立体化培养培训体系。
首先是分层次培养教师。对新手教师,学校开展“师徒结对”培养,使其尽快了解校情学情、熟悉教育教学常规,深入医院、药企调研,了解行业需求,体会行业文化,并将其融入教学,强化职业认同,得到学生、同行认可,站稳讲台;对熟练教师,进行骨干教师培养,使其形成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深入医院、药企顶岗实践,成为在医院、药企也能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得到学生、社会高度认可,站好讲台;对优秀教师,进行专业带头人培养,使其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发挥模范作用,成为区级以上专业带头人或名教师、学校专业建设领军人物,同时引领医药卫生行业发展,在重庆市乃至全国医药卫生行业产生较大影响,成为行业知名专家,带好团队。
其次是以成果为导向,促使教师在形成成果的过程中快速成长,实现个人发展与专业发展同步。组织教师公开教学、参加比赛,强化交流协作,不断促进教师钻研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提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水平;组织教师撰写论文、编写教材、研究课题,引导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反思教育教学问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痛点难点,优化教育教学效果。
二是构建多元化考核激励体系,引导教师积极发展。
学校完善教学业绩考评制度,强化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定期开展评教活动,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建立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健全培训管理机制,保证培训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更新专业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修订教师行业实践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对长期顶岗实践的专业课教师予以奖励;修订教科研管理办法,保障教师开展科研、教研的经费,对获得国赛市赛一等奖的教师予以重奖,在绩效分配、评先评优等方面向承担项目和参赛获奖的教师倾斜。
搭建三个平台
培养阵地立体多元
建立党员名师工作室。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领衔,遴选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成员,招收青年教师为学员,带头研究课程思政,在全校范围开展“课程思政”系列主题培训,层层辐射示范,带动全校教师学习、践行立德树人。名师的情怀和精神辐射带动教师群体,激发和唤醒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把名师的发展变成整个师资队伍的发展,将名师这种稀缺资源效益有效扩大。在党员名师工作室带领下,教师积极开展项目研究,2019年以来新立项课题近20项,其中2/3以上为立德树人相关课题,参与教师达100人次,掀起“学思政、讲思政,以德育德”新风尚。
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学校于2019年6月成立了护理技能大师工作室,配备先进的实践教学设备,如高级护理情景仿真训练系统、鼻胃管及口腔护理模型人、全功能护理人、心肺复苏模拟训练系统、实训教学管理平台等。工作室着力开展专业课教师技能培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动手能力,为学校培养护理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12名,成功培养全国护理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名;形成护理专业技术创新团队,进行课题研究、教学培训研发,形成专业技术优势,搭建教学革新开发平台,形成人人参与项目的良好氛围;参与医院继续教育,协同医院制定护理人员培训方案,培养临床护理技术骨干,获得全国卫生职业教育2021年内科基本技术操作比赛一等奖2项。
设立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学校充分发挥附属医院“校中厂”的作用,施行教师与医生、护士身份一体化,教学内容与临床标准一体化,教学过程与临床过程一体化。专业负责人兼职临床主要科室,如护理专业部主任兼任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内科、儿科、外科教研组长兼任附属医院相应科室主任,人员统一调配,定期轮岗。通过医教结合,专任教师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更新知识技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和专业建设。同时,深化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协作育人。学校在现有校企合作的企业中遴选有实力、有意愿、有条件的深度合作企业作为校外“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承担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在基地建设和教师培养培训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紧密合作,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育教学理论、专业技术素质、实践操作技能提升等教师培养培训任务,在团队建设、科研教研、资源开发、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实现互利共赢。
实施四个工程
能力提级路径多样
“仁师”工程促师德。学校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开展“仁道”师德养成教育,倡导“惟精惟诚 正知正行”的教风,引导全体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仁师”。建立师德考核制度,广泛收集教学意见,实施“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度;创新师德教育形式,在每学期开学典礼上讲师德并开展师德师风宣誓活动,定期举办“仁道师德论坛”,增进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每年教师节隆重表彰“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树立“四有”好老师榜样。
“金课”工程促技艺。实施“金课”工程,打造“思政金课”“教改金课”“竞赛金课”。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研讨教育政策和理论,交流教学方法和技能,提高教学能力。主题培训由“诊学研赛”四环节组成,即“教学诊改找问题—集中培训学方法—分组研修做任务—交流竞赛展风采”。在设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训内容时,以问题为导向,形成教学诊改机制,由督查组每天推门听课,及时发现、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共性问题纳入培训课题,经专家引领、分组研修实践,再以公开教学或教学技能竞赛等形式检验培训效果,实现教师教学水平螺旋式上升。
“妙手”工程促实践。秉承“仁心妙手 明道正业”教育理念,实施“妙手”工程,促进专业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组织教师在附属医院和校外“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行业实践、调研,了解医药卫生行业(企业)日常工作情况,熟悉相关岗位(工种)职责、质量监控、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发展前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设备、新标准、新方法,使专业教师紧跟医药卫生行业发展,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精研”工程促创新。实施“精研”工程,通过“学导研结”,支持教师发掘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以教研教改促进创新能力提高。一是抓住“学”字。组织教师学习政策文件、教学标准、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教育教学方法,找出存在问题、找准科研方向。二是注重“导”字。对学校教研教改方向进行引导,对教研存在畏难情绪的教师进行疏导,对教研经验不足的教师进行指导。三是突出“研”字。动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带头申报教研课题、教改项目,让尽可能多的教师参加研究团队,参与研究工作,带动教师在做中学,以研促教。四是做好“结”字。总结凝练,通过金课研讨、论文评比、项目研究,认真总结,积极交流,把教师零散的工作体会以论文、案例等形式进行固化,形成成果。
千帆竞发争流去,万象更新春满园。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实施的多元“双师”培养培训模式,以有力举措为教师成长赋能,让他们成长为引领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的“大先生好先生”。近三年,教师参加全国、重庆市各种教学技能比赛获奖63项,其中国家一等奖10项、市级一等奖14项;承担国家、市级教科研项目12项,结题6项。
2020年学校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021年被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新增市级学科名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3个教学团队被授予市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称号,24名教师成为市级课程思政名师;新增重庆市中、高级“双师型”教师16名,22名教师获得国家教育部门“1+X”项目老年照护、母婴护理等职业资格考评员资格。
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奖11项,其中一等奖3项;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获奖2项,获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参加市级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获奖20项,其中一等奖12项。参加市级文明风采、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获奖14项。19名学生获国家教育部门颁发的国家奖学金。
强将手下无弱兵,共育时代好英才。站在新的征程中,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将继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坚守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靳平 郑小波 吴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