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观察
连日来,各省份陆续进入一年一度的地方两会时间。与往年一样,“教育”依然是地方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
“双减”话题热度不减
这两年,最热的教育话题当数“双减”。一系列与“双减”有关的话题在地方两会上被代表委员们反复提及。
“双减”后,如何完善教育评价改革?浙江省政协委员、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沈慧虹表示,在建立和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制度和长效增长机制的同时,要深化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将“双减”工作考核融入学校综合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校内教育教学质量,避免为“双减”而“双减”。
各地陆续出台学科类培训政府指导价,但一些地方还存在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定价和收费不规范的问题。
“湖南尚未建立非学科类培训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对于非学科培训收费较高的做法难以监管。”湖南省政协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静在湖南两会上建议,湖南可参照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做法,选取部分市州中心城区,定期监测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非学科类培训服务市场价格,并公布同比、环比价格变化情况。同时制定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政策,通过建立价格调控区间、发布平均培训成本等方式,引导培训机构合理定价。
推进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民进北京市委提交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 构建首都基础教育良好生态的提案》,建议首先要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有力的协同推进机制,明确义务教育教师定期参加交流轮岗的义务,并对交流轮岗的对象、范围、年限、程序、待遇、保障等作出全面规范。
聚焦群众关切教育话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学生午休条件不足、校园霸凌等教育话题引起社会较大关注。针对群众关心的教育话题,地方两会代表委员展开积极讨论。
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就业压力仍然存在。同时,高校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储备与企业需求不完全匹配,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的局面。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赵忠认为,从长期来看,要让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一方面,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向上更紧密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另一方面,高校要更好地和社会合作,利用好实习实践等培养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
共青团北京市委提交的《关于促进首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提案》建议,要配齐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选配,校内教师也要定期开展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同时,为就业指导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提供畅通的渠道,在职称评定、荣誉表彰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豪感。
当前,在校午餐和午休的学生越来越多。“75%的中小学生午休只能趴在课桌上睡觉,每天午睡时长达90到110分钟,不利学生身心健康。”湖南省人大代表、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教育集团总校长刘菲菲建议,修改政府采购标准,优化课桌椅使用功能,提高课桌椅采购标准及经费预算,加强保障中小学生午睡的管理考核与服务机制,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午休需要。
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时有发生,未成年人保护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帅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沈腾表示,《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作为首都未成年人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要不断进行细化和修订。他建议,在修订条例时,要加入防止校园欺凌、冷暴力以及其他隐性伤害等内容,不给校园霸凌留下任何的“灰色地带”。
教育改革剑指高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谋划和一体部署,极大凸显了教育强国的重要性。不论是科技的创新突破,还是人才的培养造就,都需要优质教育涵养源头活水,都需要教育提供基础性支撑。
如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张革表示,此次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企业与在京高校院所共建产教融合基地、特色研究院、交叉学科实验室,加快培养高精尖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就是一个三者融合的重要路径。
高质量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是一些省份推进教育强省的重要着力点。
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实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支持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高标准完成“双一流”建设任务,支持中北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打造冲击新一轮“双一流”学科梯队。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15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持续扩大本科教育资源供给。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是职教改革的关键。浙江省人大代表、安吉技师学院电工技师杨应政表示,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5年要深化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要进一步优化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建立常态化校企合作洽谈和人才交流机制,不断优化职业学校培养体系,构建方案共商、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新格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