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口校训石刻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剪影
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重要标尺要看师生是否经常想起它、谈论它,是否每天愿意开开心心到学校来;学生毕业后,是否怀念母校并乐意“常回家看看”;教师调走或退休了,是否还会以曾在这所学校工作为荣,并对校园里发生的事情津津乐道。
“在我看来,一所师生津津乐道的学校,是让教育回到常识、成长回到原点的地方,以包容成全学生的‘放肆’与‘恣意’。”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以下简称“宣威六中”)校长何学平认为,学校应该高扬起“人”的旗帜,让师生的生命状态纯真且自然、精神世界饱满且富足、行为举止优雅且端庄,在学校全面而健康地发展,时刻享受、感悟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幸福。
这体现为宣威六中一贯以来贯彻的“温婉润物”的教育理念。自1983年建校以来,宣威六中秉承“勤勇善智、德学坚卓”的校训,以“为全体教职工服务,为全体学生服务”的“双为”思想为指南,打造温婉润物的环境,培养温馨婉约的教师,培育温文尔雅的学子,构建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体系。
文化:外显内隐齐发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教育主张:“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这句话在宣威六中落到了实处,在校园里,文化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学生步入校园,不知不觉地就沉浸在文化的洗礼中:目之所及富含文化韵味,身之所处饱含文化熏陶,不少景观设计中暗含了学校对教育理念的种种思考。走进宣威六中,仿佛徜徉于文化的殿堂。校训“勤勇善治,德学坚卓”镌刻在与学校正门相对的巨大汉白玉上,静默地看着砥砺前行的六中师生。入校主干道名为“昌昕路”。“昌,美言也”,“昕,旦明日将出也”,“昌昕”寓意为光明繁盛。足球场和篮球场之间横贯着“魁武路”。魁,意即为首、高大;武,意即勇者无畏、仁者无敌。教学区内的“文沁路”表达“以文沁心”,“惠和道”彰显“仁爱和顺”。各条道路纵横交错,美好的名称寄托了学校对学子的希望。
学校文化建设有内隐文化和外显文化两个层面,除了外显的校园环境文化,宣威六中更看重学校的内隐文化,将其视为学校的“第一粒扣子”。宣威六中注重引进高素质教师,但学校的发展不是人的拼凑,更重要的是价值认同,这是铸造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行之久远的根本。
因此,何学平校长时常提及“学思笃行,立德悟道”这八字箴言,专注于在精神层面引领学生,致力于培养精神富足、人格健全的健康学子。
学校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发掘每一名学生的能力,关注个体发展需求,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尊严、价值、幸福和创造力,帮助群体中的每一名学生不断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从而达到人性的完整和人格的健全。
教师:让思想飞起来
带着研究的思维来教学,把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反哺日常教学,这是宣威六中教师团队近年来呈现出的工作新风。
“老师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把关人’,不仅要为学生插上思考的‘翅膀’,更要让自己的思想也‘飞起来’,带着问题去教学去做研究,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水平和品质的长足提升。”何学平校长表示。
长期以来,宣威六中坚持“以研究为工作方式,以工作为研究内容”的教学科研思路,持之以恒地抓教研工作。如今,学校拥有何学平劳模创新工作室、曲靖市高中政治祖利琼名师工作室及宣威市高中数学赵念名师工作室,以引才、育才及留才的工作方式,通过名师工作室开展“青蓝工程”和“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使其实现跨越式提升,迅速成长成熟;所有教师定期开展校本培训,培养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夯实了教学功底;以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深思博学,撰写论文;教师发表论文、编写专著,均能得到表扬奖励,调动了教师教科研积极性,逐步完善并形成了教师人才建设的发展体系。
在大力推进教学研究的同时,学校还十分重视校内成员的个性发展,不仅设立党总支示范点,持续对师生开展思政教育,促进师生思想进步、精神成长,还定期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培训交流帮助师生队伍开阔眼界、启迪思维。
学生:让成长自然发生
“变革、开放、包容、务实”的精神一直是宣威六中的发展之计。“双减”背景之下,学校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打破教育物理层面、心灵层面、组织层面的“围墙”,有效整合与利用教育资源,实现课程与生活连接、学校与社区连接,让孩子站在教育的正中央,让成长自然发生。
学校以制度对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引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报之以鼓励和精细关怀;把学生兴趣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新课堂,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实现“活动育人”。每周三、周四学校都会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全校社团活动,通过社团活动促进素质课堂建设,校园里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百花齐放。田径运动会、篮球运动会、广播体操比赛、艺术节、科技节、成人节、书画大赛、演讲比赛、报告会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平台,舞蹈队、合唱团、武术队、足球队、篮球队、啦啦操队、书法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科技兴趣小组等学生社团组织蓬勃发展,学校自建的教师管乐团和学生管乐团作为云南仅有的在校中学生交响乐团代表曲靖市参加了云南省2019年中小学新年音乐会表演,校刊《宛流》与校报《春苑》,为师生交流经验、相互学习提供了方便的平台。这些活动和取得的成绩都为培养学生特长奠定了基础。
学校积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拥有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各1人。学校设有多个心理功能室:心理阅览室,提供心理学书刊,供学生阅读,自我解压;心理放松室,配有音乐放松治疗椅,让学生舒缓情绪;心灵驿站,接待学生来访,提供预约登记;心理咨询室,设有心理沙盘,通过学生自主选择陈设,观察学生心理状况,为学生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心理宣泄室,张贴突出的反面人物夸张画像,让学生在爱憎分明的取舍中宣泄不良情绪;心理放松室,装有多款哈哈镜,让学生在自我解嘲中释放压力。此外,学校还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建立特殊学生心理档案。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卓有成效,迄今为止,学生未因心理问题发生过安全事故,心理问题都得到了比较有效的解决。
学校设有校长信箱,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发现并解决问题;每学年都开展化解学生矛盾问卷调查;每年开展一次心理问卷调查,利用瑞格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筛查,然后进行集中辅导或个别疏导。日常教育工作力求“精、细、实、活、新、悟”,抓要害、有耐心、求客观、保灵活、与时进、感得失。言之以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约之以律,实现思想引领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把“铁的纪律”与春风化雨的人文关怀相结合,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学校心理辅导相结合。
劳动:擦亮成长底色
打破“分数至上”理念,宣威六中助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从劳动教育入手。
平整土地、开沟垒墒、挖坑、施底肥、栽种、覆膜、浇水……学生们在劳动教师和宣威市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热火朝天地在各自班级的责任田中栽下各种蔬菜,在基地四周栽种各种果树……这是宣威六中刚建成的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场景。
“学校建设了劳动基地,开设了劳动课,真是太好啦!通过劳动教育实践课,我们增强了劳动意识,感受到农民劳作的辛苦,更体会了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在宣威六中,劳动教育实践已经成了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为了培育学生劳动素养,学校在新校区建设了8亩劳动教育基地,高一、高二年级的每个教学班都分到了一块责任田。学校每周开设一节劳动课,由专门的劳动教师和农技人员授课,现已在39块责任田中栽种了甘蓝、白菜、辣椒、青花菜等6种蔬菜。农技人员还指导学生在基地四周种植了西梅、苹果、梨、桃、杏等果树。
学校让学生在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强化责任担当,最终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对生活与社会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创新:让智慧流动起来
一所学校是否有活力,关键看师生有没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品质、创新的能力与创新的成果。唯有创新,学校才能立足当下、赢得未来。
早在2006年,宣威六中就实现了教育跨国交流,帮助师生开拓眼界,走向更大的舞台。学校还将“科技启智”的教育理念融入青少年能力培养,把智能化管理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早在2012年,学校便建设了教室多媒体电子白板,现已全部更新为第二代产品多媒体一体机,教室照明全部换成了护眼灯,智慧校园系统全面建成。
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科学赛事活动,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思考精神和动手能力。学生不负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在世界级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领导的关怀、务实的教研、科学的管理、认真的态度,使宣威六中的教育教学成绩突飞猛进。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三维创意设计示范校”“云南省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云南省首批体育特色示范校”等称号。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宣威六中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华美乐章。
(祖利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