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本地某些县域普通高中因为级别高,县中校长不乏由非科班出身的乡镇党委书记、县政府秘书长、组织部副部长等领导担任。教师对“外行”校长领导“内行”颇有微词,列举出种种弊端。有些县市为提升教育质量,选拔教研室主任、业务能力强的副校长、成绩突出的中学校长等教育“内行”领导担任县中校长,但实践发现,有些县中由“内行”校长管理,教学成绩提高并不明显。有些教学专家、行家担任校长后,陷入自己并不熟悉的行政事务不能自拔,反而由“内行”变为“外行”,且教学研究受到很大冲击。
其实,对“外行”领导“内行”这种质疑本就不很科学。古人曰:“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察,本应是看得很仔细了,但为什么看得很仔细反而看不清呢?它本应该是看得更清楚,但这个世界太大了,客观事物太复杂,谁能把世上所有的一切都看得那么清楚?学校也是一样,你看得仔细、透彻的,也仅仅是一个局部,这说明你在教育教学某个方面是清醒者,是明白人,但同时你得承认自己不可能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诸方面都是明白人。事物都是相对的,都是比较而言,没有绝对的“内行”,也没有绝对的“外行”。不承认这一点也是“不明”,也是认识上的“盲区”。从这个角度看,科班出身的学校校长也很难说自己就是“内行”。
有一位中学教师,从语文教师干起,担任过副主任、主任、副校长,最后被任命为学校校长。从一线干起,对语文教学、学校教师了如指掌,按说应该算是“内行”领导“内行”了。其实不然,他只能在狭义上讲才算“内行”,若从广义上讲,他仍是“外行”,对于数理化等学科教学,他充其量知道一些皮毛,对处理学校的外部关系、学校一些具体事务,他也并不熟悉。没有对具体工作的深知深解,或甚至连一知半解也达不到,怎么能以“内行”自居?因此,学校“外行”领导“内行”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校长是学校的决策者,需要把握大局,主要工作是出主意、用人才,并非事无巨细,眉毛胡子啥都抓。校长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明确办学方向,构建优秀的学校文化,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细则,凝聚所有力量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至于怎么排课、怎么落实教学常规、怎么组织好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等,那都是副校长、主任的职责,校长要是过分关注具体的教育教学细节,倒是有越俎代庖之嫌。
有位中学校长对高三一轮、二轮复习该怎么进行,都要拿出指导意见。有一年他提出二轮复习要以考代练,一周三考,教师疲于命题、阅卷、分析、讲评,学生疲于大题量训练,最终学生能力并未得到提升。校长该有自知之明,勇于承认自己之短,它会促使你虚心听取教师意见,向学校里的行家学习;相反,若是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即便是“内行”,反而越发自以为是,听不进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要知道,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
校长得具备一定的领导素质,比如熟悉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发扬民主、深入实际、识大体,关心教师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善于解决实际问题,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具有很好的人格魅力等。这样的“外行”校长管理的学校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反而更有可能办出一所好学校来。当然如果这类校长还是科班出身,深谙教育教学业务,那就更好了。需要明确的是,选拔校长不是选拔“业务骨干”,并不是所有的业务尖子都能成为好校长,这个界限应该认识清楚。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海阳市教育和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