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艺术节学生跳传统民族舞蹈竹竿舞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较为丰富、立体、生动的艺术形式,也是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等多个政策的出台,有效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通过戏曲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传承与传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已经成为创新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广西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四小校区以“认真做事、诚信做人”为校训,秉承“内外兼修、戏曲育人”的办学思想,开展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文化经典”为主题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打造地方戏曲特色活动品牌,特别是在推进“双减”政策落实的过程中,以服务民生为工作导向,不断创新措施,挖掘校内外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校内课后延时服务,突出学生兴趣培养,打造课后多彩服务课程,取得了积极成效——
“学有优教”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互补共享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集团化办学已经成为打破学校界限、整合共享各项优质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模式。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四小校区纳入“一长执两校”集团化办学以来,集团化的深度融合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迅速扩大,优质学校实现扩容,薄弱学校得以提升,学校之间形成教研、学习共同体,优质教学资源互补、共享,对地方教育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起到了“先行先试”的作用,为钦州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作出了贡献。
借助这一契机,学校快速提档上位,一方面,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教育,相对缓解了“择校风”,带来了校园环境、师资锻造、学校文化等方面的全面优化,真正做到“学有优教”,体现了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大幅提升,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四小校区从原来只有8个教学班15名教师200多名学生的农村小学,发展为拥有32个教学班1600多名学生的自贸区一流学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化、多样化教育需求,并荣获自治区依法治校示范校、钦州市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被誉为“百姓身边的好学校”。
戏韵新风
助力学生素质提升全面发展
为切实落实“双减”和钦州海歌等特色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学校结合当地传统文化,以“内外兼修、戏曲育人”为办学特色,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艺术、科普活动,开设包含当地特色的文化社团和兴趣小组等,例如海歌、竹竿舞、采茶、二胡等戏曲社团,学习传承《血泪菱花镜》《鸳鸯泪洒莫愁湖》等钦州地区经典的戏曲曲目,进行适宜、与时俱进的创作,原创曲目《自贸区真是威》代表钦州港片区教育系统参加了钦州市教育系统“庆七一”文艺演出,受到广泛好评,“威——威——真是威”的旋律引得众人传唱。
在此基础上,学校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将非遗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作用,针对小学教育的特点,研发出“校内课后托管课堂服务”项目,内容包含学习拓展、科技、艺术、运动、非遗、思维训练、公益课堂。
同时,学校开设了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等18个兴趣班,并有意识地把舞狮、舞龙、坭兴陶、钦州采茶、海歌等40个社团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安排每周三下午最后一节为戏曲课程,分年级对各班舞狮队、舞龙、海歌、钦州采茶等进行指导培训。在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学校注意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转变,并增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及教学课程的互动性,进行了“一班一特色”的分科、分类、责任制形式的探索:一年级开设舞龙、纸雕艺术项目,二年级开设海歌、吟诵书法项目,三年级开设钦州采茶、汉服文化项目,四年级开设舞狮项目,五年级开设坭兴陶项目,六年级开设二胡、粤曲项目,形成了每个年级一个系列、各个班级项目独特的格局。
传统戏曲文化、非遗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生动实践,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文化,而且为学校带来了蓬勃生机,为学生挖掘潜力、快乐成长、全面发展搭建了舞台,让小学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陈瑞德 钟昌伟 吴积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