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未来科学家素养课程基地操作摇臂机器人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让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诸多学校奋力参与作答这一时代课题。这其中,就有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的身影。
百年赓续 志远业精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的前身为创建于1907年“废科举,力行新学”的清末太仓州属中学堂。学校历经116年发展,师生秉承“志远业精”的校训,凝练出“志存高远,业求专精”的共同价值观。1995年,学校初高中分离,高中部独立办学两年后被确认为“江苏省重点高中”,2004年3月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学校拥有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早年有新山水画大师宋文治、书法家郁宏达、能源地理学家钱今昔、天文学家龚树模、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黄胜年、中科院研究员吴永生等科技先锋。新中国成立后,从学校走出了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凌寅生、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叶澄清、人工智能研究专家高济、儿童文学作家陈淦生、南京大学教授蔡士杰、书法家马士达、西班牙语专家毛金里、文化学者王文英、书评家徐雁、法国国家实验室博士邵亮等一大批人才。被冠名“江苏省重点高中”以来,学校为高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学子,拥有良好的声誉。
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积淀形成“人文奠基、科技见长”的办学特色。
面向未来 积极探索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地处太仓市科教新城,这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和人才集聚区,周边聚集着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动漫设计等众多主导产业。学校以“人文奠基、科技见长”为办学特色,开展指向科学素养提升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这是培植学校文化、打造学校特色所需。
重构学习空间。学校特别注重学科文化的建设和科学精神的引领,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始终强调学科探索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与互相渗透。目前学校建有“五室一厅一廊道”,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增进实践研究、优化教学管理提供丰富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场所。创新人才在中学阶段就要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学校认为,学习是教师、学生都拥有的权利,为学习者创造能够随时、随处、随心学习的条件是学校师生的共同追求。未来,学校将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打通成员间、资源间的多向交互链接,缩短彼此距离,为学习者提供开放、生长的平台。
升级课程体系。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始终把课程建设放在中心位置。把“育人为本,让每一名学生得到更优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精心设计开发校本课程,不断完善学校的课程结构体系,以课程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学校以转变课程实施方式为着力点,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主线,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在实践中构建科学素养提升“领雁”体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研究、实践、应用,从而使其成为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其成为未来科学家夯实基础。
学校以研究性教学的方式实施国家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通识普及类、延伸提高类和创新拔尖类三级课程体系,依托江苏省未来科学家素养课程基地、高中数学创新实验课程基地以及品格提升工程“涵育新时代青年科学家精神的学习共同体实践”的建设,逐步完成课程层级建模,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丰富学习资源。学校持续贯彻研究性教学方式,开展“专家进校园”系列科普讲座,引进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的优秀师资及科技力量,给学生开设延伸类的STEM课程,与南京大学合作开设“科学之光”系列课程。提高类选修课程主要是通过校本课程与社团选修学习的形式进行。学校现已编写《STEM课程》等8本科学教育校本教材,并将其经验与做法编著成书,现已出版专著《未来科学家素养课程基地实践实录》。此外,学校还开通科学教育微信公众号,用于传播和宣传科学知识。
借用教育资源开发课程。学校探索、开发高中与大学共建的研究型课程,如竞赛类课程、先修类课程、自主招生类课程等。借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开设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类课程,如艺体类课程、生态教育类课程。借用中职学校力量开发对学生将来有用的职业技术类课程,如电子制作、激光雕刻等技术类课程。引进国际优质课程,打造一定数量的特色课程,如IUP课程、国际理解类课程等。做好校本讲义的编制工作,建设校本资源库。同时,引进国内双一流大学相关学科的网络精品课程,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提供大学先修课程。另外,学校还将与国内外2—3所优质高中共享课程,并对不同地区的教育形成互动与资源辐射。
新兴学习范式。学校利用寒暑假开设综合素质拓展体验营,联合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共同主办暑期营等活动,学生多次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近三年,太仓高级中学在各类奥林匹克竞赛、科技创新竞赛中屡获殊荣,150人次获得江苏省一等奖及以上奖励。
师资培养 开拓创新
教师是学生未来成长成才的引路人,科技创新之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如何实现对教师的赋能增效,太仓高级中学走出一条自身造血与借助社会资源相结合之路。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科学教师、科技活动辅导员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活动、竞赛项目和科学教育培训。专职科学教师每年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科学教育培训、STEM教育培训等,校内兼职科学教师也多人次参加STEM教育培训,开拓视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目前学校已有4名专职科学教师、4名经认证的专职科技辅导员。
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斯坦福大学沈康实验室、上海知氏教育等高等院校科研所合作,开展“专家进校园”等一系列科普活动,在教师培训、学生科普、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开设南京大学“科学之光”系列课程、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地海”系列课程,每门课程瞄准未来,围绕前沿科学研究,主要由两院院士领衔,学科带头人、高水平教师等组成教学团队。在高水平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感受科学价值,发掘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如今,学校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三大特色团队。
一是以研促教,形成研究性教学人才团队。学校十余年坚持研究“研究性教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形成“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交流、知行并进”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学成为一种研究”深入人心,培养了一大批包括肖建华、刘焕奇、李永、凌锋等在内的区域名师。
二是科研兴教,形成研究型科研人才团队。学校有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先进人才。近3年,顺利结题各级各类规划课题24项,其中江苏省级规划课题5项、苏州市级规划课题9项;年均发表150余篇省级及以上论文。2021年,学校获得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是一专多能,形成复合型研究人才团队。结合教师特长和学校需求,着重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在学科竞赛、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课等领域,形成一大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研究人才团队。如学生在江苏省第十二届中小学生桥牌锦标赛高中组团体赛中位居前列;基于“未来科学家素养”等课程基地,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桥梁制作、STEM、DI、3D打印、乐高机器人、无人机等一专多能的科技人才。
太仓高级中学聚焦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突出科技和科学教育元素,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学校一直在探索的路上,“太仓高级中学仍然需要在时间中沉淀、凝练和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仍然要在多样的实践探索中寻找具有校本特色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之路。”学校校长陈国良说。
(陈国良 刘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