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聆听微讲堂
■学习二十大 名师微讲堂
“三个务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不可相互取代。只有始终全面坚持“三个务必”,我们才能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才能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才能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从而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和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三个务必”是对全党同志的庄严要求。能否全面把握“三个务必”深刻内涵、真正做到“三个务必”,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把握“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逐一阐明了“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其中讲到的“守初心”就相当于“不忘初心”,其内涵有三个方面:一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二是要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三是要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应该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担使命”就相当于“牢记使命”,其内涵也有三个方面:一是要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用科学的理念、长远的眼光、务实的作风谋划事业;二是要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三是要在实践历练中增长经验智慧,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这三个方面也是缺一不可的,应该全面把握。
把握“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深刻内涵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务必”。“三个务必”中的第二条是对“两个务必”的整合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依然要谦虚谨慎。唯其谦虚,才能防止骄傲自大和盲目躁动,才能取得更大成就;唯其谨慎,才能见微知著、预判风险、减少失误、降低损失,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我们的目标。同时,虽然目前的发展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很不错,但是我们依然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意识到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又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牢记“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的古训;要防止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现象;要倡导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不浪费等优良传统。
把握“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深刻内涵
“伟大斗争”是“四个伟大”的首要内容,进行伟大斗争是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不二法门。只有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伟大斗争”应包括“五个更加自觉”:一是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二是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三是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四是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五是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在进行伟大斗争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敢于斗争”就是要保持斗争的勇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闻难而喜;而“善于斗争”就是要讲究斗争的方法和策略,在斗争之前做好准备,在斗争过程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分清“敌友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四两拨千斤”等斗争谋略。只有将“善于斗争”与“敢于斗争”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在付出最小代价的前提下取得最大成绩。
“三个务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调的是对目标任务的坚守,“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强调的是对政治本色的继承,“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强调的是对斗争精神的弘扬,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三个务必”缺一不可,不可相互取代。只有始终全面坚持“三个务必”,我们才能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才能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才能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从而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和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作者系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教授、全国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师生巡讲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