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指出,人正是通过劳动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创造了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要以“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等为总体目标,使劳动精神培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得以彰显。
劳动精神是人类文明存续的关键,蕴含丰富而深刻的人性意蕴。深刻认识劳动精神的“勤俭、奋斗、创新、奉献”要义,需要处理好人的求生与节欲、自主、思欲及情欲等需要的关系,从而使人形成认知认同和行动认同,知行合一,牢固树立劳动精神。
调和求生与节欲之间的矛盾,树立“勤俭”的人生智慧。一方面,求生是人本能的一种渴望,人为自身生存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也“生产着”自己的全面性。恩格斯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辛勤劳动是人实现求生需要的内在规定和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人在达到基本生存的境况后,会衍生出对物质享受的欲望。物欲是人对生存的物质追求,也是人性的基本需要。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人的物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后,要对自身内在的“物欲”和外在的“物”均能保持理性合宜的态度,这就需要求生与节欲相统一。节欲是对物欲的理性控制和意志自律,与物欲相对立,是对人的消费本能的拮抗。勤俭是节欲的实践表征,是源于道德理性的人性智慧。因此,勤俭不是一种对消费与生产所做的妥协态度,而是从社会的生产与消费的总和中实现。劳动精神的勤俭意蕴在于勤劳奋进和理性节制的双重价值,能以道德意志调和人的求生与节欲需要,使两者和谐共生。
满足人的自主需要,在“奋斗”中升华人的本质力量。“自主”是人向着真正的人的地位攀登的渴望,包括思想上的独立思考权利与人身自由权利的统一。人是通过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在奋斗中实现自我超越的前提是,人的本质力量能够得到确认、得到充分发挥、获得全面升华,这一过程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建构。以奋斗为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内在发展。人不是在外在环境的逼迫下被动地生存,而是主动地生活,在追求自由和解放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奋斗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能激发人在实践中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捍卫人在实践场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能锻造人自强不息、勇于奋斗的道德意志,并将这种道德意志外化为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奋斗姿态;能抵制人的消极心态和行为,使人在奋斗中不断达到自主境界。
激越人的思想,为“创新”注入“催化剂”。思想是人最本质的存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能思考。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尔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劳动不只是铲子和犁,而且是一种思维。思考是劳动铸就的人性本质力量,是创新之源,创新则是思想最具价值的表达方式。创新地运用人的本质力量的能力是内化于人的,是人的“第一潜能”。人正是在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运用人的本质力量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中,将思考力转化为创新力和创造力,使得人的思考本能得以激活并发展,实践主体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得以体现。创新精神是劳动主体的内在驱动力,劳动精神是激发创新活力的有效途径。创新精神彰显出人、社会、自然和文化等多方面创新力量有机统一的整体性,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载体,以自然和文化为依据,是人的本质力量中的高阶样态,亦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集中体现。
不断升华人的情欲,彰显超越功利的“奉献”。情欲见之于形,隐藏于心,是把人联结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吸力线。人自身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占有倾向,这种意愿来自生存需要;另一种是生存倾向,即以奉献、分享和牺牲为乐。奉献是人性中内含的一种生存倾向,是现实的人在处理社会关系时的一种高尚情操,能满足人在社会性发展中与他人、社会、国家之间的情感关怀欲望,即满足人性的情欲。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认为,人若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毫无情欲,自满自足,就不成其为社会的生物。奉献正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目的的充分体现。在现代社会,奉献这种精神标识的“德性”,是人类追求自身本质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超越功利的道德品格。这种品格,不受物质利益与地位的影响,不是单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而是存在于人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人在奉献中与社会建立起利他性连接,由此生成人的崇高感和被尊重感,而崇高感和被尊重感正是人的高级情感需要,被赋予了道德上的意义和价值。奉献不仅能满足获得自尊的需要,还能满足为他者尊严服务的情感需要,既体现出在个体维度上的崇高德性,又昭示着在社会维度上的正义价值。
由此,勤俭能调和求生与节欲之间的矛盾,使人获得更加健康、平衡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奋斗能为自主开辟道路,促发人的精神生长并使其达到自主境界;创新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使人性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奉献能提升个体和社会的价值维度,实现人的高级情欲需要。质言之,劳动作为人类的本质,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建构过程。在此过程中内生的劳动精神,能满足多方面的人性本真需求,具有促进人性升华和为社会价值体系提供精神动力的双重价值。
(作者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师大基地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全息化’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