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代表课
《酶催化细胞的化学反应》 (沪科版高中生物学)
执教者:闫白洋
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
个人简介
闫白洋,上海市吴淞中学生物学教师、副校长,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教育部“双名计划”名师培养对象。参与国家课程标准修订、北师大版和沪科版教材教参编写等教改项目,主持或参与市区级项目10多项,出版或参与编著7本,成果获得“2014—2020年上海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和“2022年上海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特等奖,发表期刊论文60篇。
现在教学班级的学生数量多是40人以上,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认真听讲,有效互动;有的学生处于“半游离”状态,当听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时,就抬头认真听一会儿,然后又低下头了;还有的学生处于“完全游离”状态,没有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似乎隔着一层屏障,如何去除这个屏障?如何实现群体学习和个体学习的平衡?为此,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手去实践,设计学习目标和表现量规,从而实现学生的全方位个性化发展。
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生的经历常常会与最初的理想开玩笑。说起来,相比于教书育人,读研时的我更喜欢做研究,格外青睐数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但是,当时的一次实践活动,却为我打开了另一条人生之路。
当时还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研的我被委派去上海动物园,担任生物知识讲解员。在3天时间里,我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带领他们开展“寻找动物园里的三角形物体”“探索北极生态系统的奥秘”等活动。其间,看到孩子们不时睁大眼睛,提出一个个“为什么”,我忽然感悟到教师这一岗位的重要价值:“原来教室的空间可以这样开阔,教学的内容可以如此丰富,当老师挺有意思啊!”
2007年,我成为一名高中生物学教师。可是没多久,我就发现,尽管生物世界那么五光十色,但学生们对我提出的许多问题却并无兴趣,以至于当时我的课堂上经常出现尴尬的场面,几乎让自己难以下台。
我觉察到课堂上一定存在隔阂,而造成隔阂的责任首先在教师自己。于是,我在反复思考中,想起了自己读研时担当讲解员的经历,想起孩子们的发问都源自他们看到的感兴趣的事物,而不是笼统的教材内容。
基于这番思索,我很快改变了自己一脸严肃的讲课风格,经常和学生在课余时间谈天说地,捕捉他们的所思所想,挖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完善教案,因势利导,让每节课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其间有堂课让我尤获收益。在一次遗传定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颇具生活气息的问题:“爸爸妈妈都是双眼皮,能不能生出单眼皮的孩子?”这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反响,有学生说:“我爸爸妈妈是双眼皮,我也是双眼皮。”也有学生说:“我爸爸妈妈是双眼皮,但我是单眼皮。”还有学生说:“我的爸爸是双眼皮,妈妈是单眼皮,我是单眼皮”……
面对学生们的回答,我趁势导入教案上的规定动作——剖析生物学家孟德尔的豌豆实验,随后将两者结合,从宏观表征(单眼皮还是双眼皮等),到微观表征(基因和蛋白质等),再到符号表征(AA、Aa等基因型)进行探讨,把这堂有关“遗传定律”的教学课,从“严肃的听讲”变成了学生们“火热的思考”。
就这样,我坚持教材为纲、资料辅助、学生兴趣三要素,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个个难点,实践了“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法”“三重表征教学法”“科学论证教学法”“任务群教学法”等20多种教学方法,上课时间减半,教学效果却显著提升,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动手实践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随着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的推广,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动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我心中新的命题。
学生小夏最初对“微生物培养、鉴定和分离”充满了困惑,每次做题都会出现很多错误,常为之深感苦恼:“唉,我其实并没有偷懒,该背的内容都背了,该看的教材、该做的作业,也都认真看了、做了,可我为什么还是经常出错,是不是自己太笨了?”
其实,小夏的问题并非个例,而是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基于书本的学习,对学科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当遇到真实情境问题时,学生很难调用和迁移,而且真实情境的问题是很复杂的,还需要一定的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支持,仅靠“传授”是行不通的,它更依仗学生的动手实践,在动手实践中可以将学科概念结构化,并进行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培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发觉小夏的苦恼后,我就邀请他一起参与到创新课题研究中,引导他将“落叶再利用”和“微生物培养”合而为一,进行创新课题研究。我带领他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和实施实验,当时正值暑假,实验室内很热,即便汗流浃背,小夏仍然坚持和我一起研究落叶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几经失败后终于写出了《基于落叶资源化利用的景观生态开发研究》一文,并获得第35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这进一步激发了小夏对生物学的探究兴趣。
这些教学探索逐渐形成了“做中学”的育人模式,针对学生个性化的特征,我指导学生完成了“宝山区城乡居民对城市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及保护现状的调查分析”“南汇东滩盐沼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潮周期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风暴潮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研究”等多个课题研究,帮助学生在研究中掌握学科概念、提高综合素养。有时候,我还在主题日带领学生去实践,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施行,我带领学生到长江口岸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上海电视台《新闻坊》栏目对此作了报道。
制定表现量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力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它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如果学生“看不见”或“看不懂”教学目标,学习就会成为一种外在的压力,而不是学生的内在需求,这样学生很难真正地成为学习主体。我尝试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所见”“认同”“内化”,并根据学习目标制定学生的表现量规,让学习真正地深入学生的内心,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让导学功能得以真正发挥。
例如,在“细胞呼吸”教学中,教材设计的学习目标是:“从物质与能量角度说明细胞呼吸过程”“通过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认识不同条件下细胞获取能量的方式不同”。此学习目标对标课程标准,但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很难理解此项学习目标,尤其是对于“说明”“认识”等词汇,学生很难理解其要求的程度。于是,我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参考教材内容,利用马扎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先建立该内容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系统,基于教育新分类二维框架,设计了学习目标和表现量规,编写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我可以说出细胞呼吸的概念、实质和意义”“我可以用流程图正确绘制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我可以说出进行探究不同供氧环境下酵母的呼吸方式实验中关键的要素”等,让学生能够读懂学习目标,并基于此学习目标制定了表现量规,教师可以利用表现量规评价和改进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利用表现量规自我评价、监测和安排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和表现量规如何常态化实施和落实呢?首先,教师要详细解释目标和量规是什么。其次,教师要对学习目标和表现量规进行改进,使其浅显易懂。在课开始时和课结束时,我都会带领学生一起聚焦学习目标,并将教学活动和学习目标相联系,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和作业。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学习目标和表现量规的引入有效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如何在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提高课堂效率?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不仅要心中牢记目标,依据目标设计课堂教学和作业,制定表现量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还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设计有意义的情境和动手实践、生动表达、眼神交流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平衡群体学习和个体学习,促进学生高水平和差异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