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在传统文化中探寻职教发展源头活水

网友投稿  2023-04-18 00:00:00  互联网

    当前,职业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溯源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悠久历史,我们认识到,赓续中华文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挖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溯源头寻根脉

    重视人的培养是我国传统职业教育的突出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重德。先秦时期,我国在技术伦理范畴就已出现了“以道驭术”的思想观念。墨家学派十分注重道德品质的养成,在《墨子·尚贤》篇中,墨子为墨家弟子制定的道德标准就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二是求精。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极其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技能训练必须精益求精。早在《诗经》中就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形象地描述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朱熹解读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庄子·养生主》对庖丁解牛的技能做了记载,庖丁可以刀入牛身“以无厚入有间”而游刃有余,技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鲁班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工匠之一,他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善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至今为世人所传颂。

    三是循法。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通过学校教育、职官教育、世袭家传、艺徒传承、行业教作等多种途径进行。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优秀传统的办学理念与模式、丰富的教材及成果。艺徒制是我国持续了几千年的“师带徒”传统育人理念,当前我国推行的“学徒制”教育教学模式与“艺徒制”有着深厚的渊源。

    四是举才。中国古代职业教育重视人才培养,讲究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技能精湛、手艺超群的匠人被称为“大师傅”“大工匠”。如享有“烹调之圣”美称的伊尹,由烹饪而通治国之道,被任用为相;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黄道婆传授纺织技艺、革新棉纺织工具,推广棉花种植,后人誉之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明代第一琢玉名匠、珠宝镶嵌师陆子刚凭一技手艺名扬四方……古代的工匠们用勤劳的双手、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认可,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激活水畅清渠

    职业教育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也是充满现实关怀的精神探寻,给我们以启示和借鉴:

    一是职业教育当坚持“厚德修身”。“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坚持厚德修身,能够使学生形成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团结合作、奉公守法、热情服务、诚实守信的良好职业道德,从而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使命,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营造“厚德修身”的文化氛围。

    二是职业教育当锻造“能工巧匠”。秉承我国古代匠人的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理念,厚植学生工匠情怀。一方面在校内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技术技能“名师”、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培养与建设;另一方面邀请校外传统文化技艺大师作为实践导师,开展非遗传承的师徒制教学。要深化教材和教法改革,教材内容加大“工匠精神”元素比例,教学从传统讲授式向实践操作式转变,让学生能够在劳动中体现自身价值、成就大国工匠梦想。

    三是职业教育当讲究“良方善法”。当前我国在不断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方面改革和创新。职业学校作为深化改革的主阵地,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校企合作,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深度融合和持续性融合;另一方面要突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重视育人和练技相融合,提升学生实践实操能力,努力开创扎根中国文化土壤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之路。

    四是职业教育当追求“人人出彩”。面对社会上仍存在对职校生认可度不高的现象,我们应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宝库中寻源头、激活水,重构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认知与选择,帮学生树立“行行出状元,人人能出彩”的理念。一方面要不断优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积极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拓宽技能型人才的上升通道;另一方面要通过以赛促学、岗课赛证融通、校企交流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给职业学校毕业生与普通学校学生平等的机会,提升学生职业自信。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教师)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4-19/xw_2570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