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生长型国培”唤醒教师

[db:作者]  2020-04-01 23:09:46  互联网

    组建三类团队、嵌入三类课程、实施五段流程、浓缩四项任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生长型国培”受到参训教师一致好评,不仅唤醒了教师的存在感、价值感,而且唤醒了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

    ————————————————————

    自2018年实施“国培计划”以来,在两年的国培实践中,重庆市璧山区以学习者为中心,联合各方力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青年骨干教师。把国培的要求转化为教师的实际需求并精准对接实际需求,受到参训教师一致好评,被专家誉为“生长型国培”,其所产生的“鲇鱼效应”,让区培和校本培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三五四”顶层设计

    所谓“三三五四”是指组建三类团队,嵌入三类课程,实施五段流程,浓缩四项任务。

    组建三类团队,丰实生长土壤。为加强“国培计划”实施的理解力、执行力和领导力,推动“国培计划”顺利开展,我区积极建构上下联动的支撑体系,为培训的全面生长建构支撑体系。一是在市国培办指导下,联合璧山区教委、璧山区教科所、璧山区进修校、各学员所在学校共同组建领导管理、学术指导、过程实施、督导评估四个小组;二是在教师进修学校成立“国培计划”办公室,校长任办公室主任,全面负责“国培计划”的调研、组织、实施、管理、督查与考核工作;三是各参培学员学校的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组长,具体负责教师参培的组织、管理、跟踪与激励。

    嵌入三类课程,引水汇聚成泉。“国培计划2019”——青年教师助力培训是2018年“送教下乡”培训的升级版,包含12天的培训,其中4天集中培训、8天送课下乡和80学时的线上培训,由两家机构协同完成。为了让线上培训不走形式,集中培训避免工学矛盾,送教下乡与校本教研有效结合,我们分学科建立5人一组的工作坊,市、区骨干教师担任坊主,采用“线上学——坊中用——集中问——坊中固”的方式将资源相互嵌入,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中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解力、执行力和领导力。

    实施五段流程,全程精耕细作。采用“需求调研——网络研修——工作坊研修——集中研修——岗位研修”五段流程,为青年教师成长“出票子、给方子、结对子、铺路子、搭台子”,以“需求调研”为起点,“工作坊研修”为生长点,“网络研修”和“集中研修”为突破点,“岗位研修”为落脚点。“工作坊研修”依照“方案解读,分科建坊——课堂诊断,坊内体验——跟岗示范,坊间交流——研磨体验,返校建坊——汇报展示,评坊提升”五个环节,相机嵌入“网络研修”与“集中研修”,其中环节二、三、四之前分别嵌入网络研修课程“师德修养与乡建理论”20学时、“专业理念与学科知识”40学时、“教学设计与育人实践”20学时。集中培训分为全体集中和分学科集中,环节一启动之前和环节五结束之后分别安排一天集中培训,环节五启动之前安排半天集中培训,其余一天半集中培训由各学科根据实际分科安排。通过看坊主示范,听名师经验,评同伴课堂,问专家疑难,用策略实践,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最后返岗尝试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固化学习成果,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实现学科工作坊从“1+X”的种子向“1+X+X”萌芽,实现学员从培训中的“坊员”走向学校中的“坊主”的角色转换。

    浓缩四项任务,减轻培训负担。放下“包袱”,才能开动“机器”。根据项目要求,聚焦关键任务,减轻教师负担,实现一训一得。以工作坊为单位,学员纸质材料就是一本《教师手册》,与线上任务保持一致,落实“五个一”:每位学员研磨一节有效课,至少开展一次工作坊研修活动,每个工作坊至少撰写一篇具有乡教情怀的教育故事,总结一篇与培训主题相关的经验文章,生成一份培训成长典型案例。

    “生长型国培”的三项创新

    “生长型国培”在实施过程中实现了三项创新。

    首先创新理念,让生长有依据。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坚持“教师是学校发展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关注每一位学习者的存在,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有尊严地获得成长,让教师感受到温暖,教育才会有温度。二是转变培训观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培训首先要转变教师的学习方式,把培训变成学习,让教师学得信服,教师才能让学生学得幸福。三是根据国家的要求和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与需求,遵循成人学习的规律,让教师在体验中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享受培训带来的真正福利,教师才能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不断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

    其次创新学法,让生长有动力。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做好“五个注重”。

    注重转化与对接。我们实施“三部曲”点燃教师参与的激情。一是转化,把培训任务转化为所有参与人员的需求。比如学员的需求是即学即用、减负高效、工学不矛盾等;骨干教师的需求是在年度考核中需要指导乡村教师;教研员的需求是不耽误过多时间,不加重教研任务,提高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参与学校校长的需求是希望教师都能学有所获,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提升学校校本教研质量,等等。二是对接,精准对接所有参与人员的需求。比如中学数学学科根据项目目标、需求调研、学科教研的问题梳理等聚焦主题“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目标的设置与有效实施”,明确持续三年的目标与任务;利用每周校本教研时间送教,利用每期区级学科系列教研活动进行系列培训,利用每月全区课改现场会进行专题展示;参训学员不再同时参加其他一周以上的培训项目;做好一项国培,实现研训合一,完成骨干教师指导任务,夯实了教研员单纯靠教研无法实现的教研基础,提供了校长需要的教师成长平台,同时给其他教师提供了“蹭课”学习的机会。三是点燃,所有人员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虽然机构没有实现“研训合一”,但是教研员从“跷二郎腿的专家”变成了“研训的主人”;参与学校的校长不再观望与等待,作为督导专家,不但用心学习其他学校培养教师的经验,还能倾听自己学校所有参训教师的心声,及时解决教师的困难,发现教师的亮点,给予平台与支持。教师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的状态。小学数学学科组经历了两次无法确定上课教师的尴尬场面,刚开始的诊断环节是没有一个人愿意上课,最后展示环节是全都积极争取,让学术班主任在无法确定人选中感受到了大家热情的改变;青杠实验小学数学学科团队为了争取展示的机会,研课磨课已经结束了,还围着导师要继续研磨,教师没有时间,就自己主动联系,到另一所学校去进行教研交流;而来凤小学的一位教师自己磨课超过30次。

    注重问题驱动。首先通过问卷进行各学科的需求调研,确定了7个学科参与项目学习;其次召开5次以上的教研员、校长、专家座谈,结合国培要求和本地问题与需求,确定培训主题;最后聚焦“生长”全面实施培训项目,通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热情的增长、协作能力的增强,反哺学校校本教研质量的提升。

    注重参与与体验。工作坊研修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共同体环境,研修的五个环节需要所有学员全程参与,课堂研磨与返校建工作坊还需要亲身体验。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采用巩固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实现“一教九学”和“一学九习”的效果,不只是“会了”,更重要的是观念随之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发生改变。

    注重倾听与共享。倾听和共享是协作学习的基石,同伴是教师发展最重要的他人。在一个工作坊内,大家拥有相同的目标,通过倾听分享自己的想法,可以一起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帮助打开通往目标的神秘大门。工作坊从“1+5”变成“1+5+X”,发挥领头雁的乘法效应。

    注重以教促学。每一位学员首先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任务中有一个返校“建坊”的任务,本着为他人学习负责的态度,也要认真学习,回去才能当好导师;同时,我们的坊主主要是市、区内优秀的骨干教师,通过教青年教师的方式,也促进自己向卓越的方向不断发力;在本次的国培导师中,有一部分是上一年的国培学员,借榜样的示范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励学员向着价值需求的更高目标迈进。

    最后创新机制,让生长有保障。我们组建的三类团队,实际上汇聚了五类人员:教委领导、教科所教研员、进修校培训教师、相关专家、参与学校校长,建立了良性循环的培训机制。实现了“研训一体化”,为研训机构整合做好了铺垫;产生了“国培做示范”的鲇鱼效应,提升了进修校培训的整体水平,区培项目教师满意度越来越高,学校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教师培训越来越积极。领导看到培训效果也越来越支持,培训的动力更足,效果更好,走向了良性循环。

    “生长型国培”改变了什么

    “生长型国培”为我区教师成长带来了三方面的显著改变。

    第一,生长了一批“种子”教师。250名学员已建坊242个,开展活动485次,成了支撑各学校校本教研的骨干力量;福禄小学5位数学教师返校后把没有参与学习的所有数学教师都吸引来参加了培训,无论是线上学习还是工作坊研修,点燃了全体教师的学习热情;青山小学的一位教师学习过程中主动承担了一位老教师全区“生长课堂”过关考核指导任务,不分上班和下班,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PPT制作,都全力以赴帮助,最后这位老教师顺利通过了考核。

    导师团队再获成长,17名教师成为承担全区全员培训的“种子专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一起,尝试对全区4600多人进行分层分类培训,选课走班50余次,选课教师1万余人次。2019年全区新增全国优秀教师1名,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正高级教师4名,在全市各级各类赛课中,获得一等奖的人次在重庆各区县中名列前茅。3所学校分别与西安沣东新城3所学校对接,分别在德育、评价、课程等方面实施帮扶,在50余人次指导中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区涌现出一批学术型校长、名师、骨干教师,一年走出璧山,走向全国,进行学术交流、课堂示范等50余人次。

    第二,生成了一批优质资源。感人的国培故事、优秀的成长案例层出不穷,2019年形成精品课程、课例、优质课近100套;收集各类故事、案例、心得1000余篇;66篇论文已推荐参加各级教育学会论文评选;10余篇论文刊登在《璧山课改》培训专刊,近10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规范了训前、训中、训后的各个流程,细化了方案制订、课程设置、导师邀请、场地布置等各个细节,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培训操作手册》,在培训专业化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第三,建立了一套协同机制。在国培中建立了上级领导、教研机构、培训机构、网络机构、项目学校“五位一体”的协同机制,保障国培获得了实效。国培的示范效应在区培中得到固化,区培不仅摘掉了长期被投诉的帽子,而且有近10项区培项目满意度达到100%。希望参与培训的教师越来越多,有的学校想尽办法多争取名额,有的教师甚至说培训让自己“焕发了第二春、第三春”。

    “生长型国培”的启示

    “生长型国培”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效果,是因为在培训理念、思路、机制等方面所进行的改进与创新。一是理念上:坚持教师立场,促使学员树立新观念。“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培训必须理念先行,把学习者放在培训的正中央,从目标到过程到评价都必须把教师当作人,而不是学习的接受灌输容器。二是思路上:激活内在能量,唤醒教师发展新活力。问题导向,学用结合,奏响“转化——对接——点燃”三部曲,让培训者从“我不做——我做不到”的迷失中找到自己,走向“我愿学——我能学——我会学——我学会了”。三是实效上:力争以点带面,形成区域培训新常态。国培流程规范,标准化实施,在区培中拓展运用,区培很快从完成任务的培训走向了教师满意的培训,正逐步走向教师向往的培训。四是机制上:做到上下联动,催生教师发展新生态。减负才能提质,汇聚各方力量于培训,让培训、教研、课改、科研一体化实施,减少多头领导、多头任务,解放了教师的手脚;与研修机构的合作是一次新的尝试,拉近了学员、导师与专家的距离,让习惯于“埋头拉车”的教师树立“抬头看天”的意识,使基层的实践迈向深度,提炼降低了难度,理论走向了一定的高度。

    经过两年的实践,足不出户的国培已成为最受我区教师欢迎的培训项目,参训率100%,合格率100%,对培训各项满意率均超过了99%。国培提升了教师的存在感、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离不开以理念作为基础,主动作为前提,“造血”作为关键,机制作为保障。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璧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02-05/xw_257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