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4月9日,陈可英为参加“找到书”活动的孩子讲述《海底两万里》里的神秘海底世界。
□ 张纯纯
偶尔,侯门山乡村图书馆是属于诸暨市暨阳街道大侣小学语文教师陈可英一个人的。
无人的夜晚,坐在图书馆里策划活动、整理材料、读一本书,四周静悄悄的,只有院子里的一株雪松、一枝鸡爪槭、一树海棠、四棵梅树陪着她。那些时刻,陈可英觉得,“灯光不亮,心里的灯却更亮了”。
不过,更多的时候,侯门山乡村图书馆是属于许许多多乡村孩子的。
从老学堂到图书馆——
“公益应该有书香味”
诸暨市马剑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赵好是侯门山乡村图书馆的常客。
“记不清第一次来是在什么时候了,反正很小的时候我就跟着妈妈和姐姐来这里看书、参加活动,现在基本上每周末都会来。”赵好喜欢侯门山乡村图书馆的理由很简单,“这里有书有风景,给了我大大的安全感”。
然而,7年前,这里还是诸暨市马剑镇上和学校闲置的校舍,甚至成了附近农户堆放杂物的地方。当时,身为诸暨市越民生义工团负责人的陈可英带着志愿者回到老家上和村送爱心,在广场上大家围成一圈讲故事,听众里有孩子,也有村里的老人。这番场景让陈可英不禁想起了村里《陈氏家规》中的一句话:“为人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改造母校的想法由此落地生根。30多名老校友慷慨捐款,一大批诸暨籍作家捐赠图书,还有不少爱心人士送来了字画、桌椅、书架和空调……借助各方力量,2017年,在生机盎然的5月,荒废的校舍中诞生了一座“留下乡愁,种下希望”的图书馆,陈可英给它取名为“侯门山乡村图书馆”。图书馆所处的山丘原本被称为“后门山”,一字之变,暗藏着陈可英的期盼:“并不是要求他们成为多么有地位的人,而是希望乡村的孩子能够通过阅读获得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这样的期盼源于陈可英自身的阅读经历。小时候的陈可英,仿佛身处一片阅读“荒岛”,“哥哥的作文书就是我的课外书,除此之外,几乎无书可读”。好在中学时的班主任恰好是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身为班长的陈可英因此获得了一项特权,可以随时进入图书馆借书、读书,她还养成了剪报的好习惯。深入的阅读让陈可英写得一手好文章,并顺利通过提前招生进入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就读。“中学时我最喜欢读《民间文学》杂志,里面的故事总是充满真情,在我的心中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投身于公益事业后,语文教师和公益人这两个身份更是让陈可英坚信,“公益应该有书香味”。
如今,侯门山乡村图书馆已经上架了5000多册图书,配置了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并陆续开展了图书露营、戏剧教育、手工制作等多种阅读推广活动。
从阅读到走读——
“号子已经吹响”
4月9日9点左右,记者来到侯门山下。拾级而上,还未到图书馆门口,就已经听到了孩子们热闹的笑声。
眼前的侯门山乡村图书馆不算大。外围的操场上铺着草皮,围墙上画着“一半是乡愁记忆,一半是星辰大海”的墙绘,院子里的植被郁郁葱葱,两排相对而立的老式平房被划分为少儿类、青少年类和成人类等不同主题的图书室。室内的黑板上写着《少年强则中国强》和《陋室铭》,每一个来到侯门山的孩子都能唱上几段、吟上几句。
当天,陈可英给到馆的十几个孩子准备的活动是“找到书”。“昆虫的史诗,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茅盾曾赞美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孩子们手拿写着谜面的小纸条,在各个书架上认真地找寻着谜底。找到正确的书不仅能获得奖励,还能收获陈可英的精彩讲解,从高尔基的《童年》到人为什么而活着,从世界读书日到当地民间故事,孩子们阅读的热情被激活。趁机,陈可英请他们把这些没读过的书都带回家,好好地读。
现如今,准备孩子们喜欢的阅读活动对陈可英来说已经是信手拈来,但在30多年前,如何带领学生更好地阅读,她心里并没有底。1991年毕业后,陈可英被分配至诸暨市五泄初中任教,当时该校是刊总社设立的第一批导读联络点之一。接过任务的陈可英,开始如同小马过河一般,摸索着指导学生读、教会学生思、组织学生议、激发学生评、布置学生练,一步步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教育风格。57本《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可以成为她与新班级第一次见面时的开场白;每周两节的阅读指导课、每两周一次的阅读效果检阅、每节课前5~10分钟阅读活动是她课表上的固定内容……“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阅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陈可英说。
对来到侯门山乡村图书馆的孩子,陈可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走读乡村。“走读是读无字书、活字书。乡村是我们的根,走读乡村就是去触摸根的文化,去滋养我们的心田。”走古桥、骑竹马、入古田畈、过古驿道,在陈可英及其团队的带领下,孩子们流连忘返在马剑的古村落里。走读完毕,他们回到乡村图书馆,交流整理,用文字记录下自己见到的乡村风物和人文历史。
伴随着活动的陆续开展,走读乡村的脚步也逐渐迈向了诸暨的其他乡镇,诸暨中学、诸暨市大唐镇中心学校、诸暨市大侣小学等学校的师生也参与进来,杭州、上海等地的学生也远道而来,更多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与流动儿童成了主要参与对象。目前,侯门山乡村图书馆已经成为诸暨市大侣小学、杭州市胜蓝实验小学、上海赫德双语学校的校外德育实践基地,还是省妇女儿童基金会陪伴成长营实践基地。
“一场活动画上了句号,但它的意义还在延伸。”陈可英想起自己在五泄初中创办校园小报《号子》时的寄语:号子已经吹响,就要让它声声不息……
从等风到风起——
“带着更多的爱奔赴远方”
在采访过程中,有一个问题让陈可英直言“这个我回答不了”,那就是:目前有多少名志愿者参与侯门山乡村图书馆的各项公益活动?
陈可英随手点开了一个微信群,显示在群人数186人。她告诉记者,这是一名教师志愿者自发组建的群,群员都非常愿意参与公益活动,“一个人就能带动一群人,这样的群还有很多,我们的活动进行到哪里,哪里就会多很多志愿者”。
因为父亲生病去世,赵好和妈妈、姐姐成了越民生义工团的帮扶对象。关怀之下,母女三人逐渐走出了阴霾。因此,侯门山乡村图书馆一开馆,她们仨就成了志愿者,只要有空就会到馆里服务读者。从受助到助人,母亲王见红还被评为2022年度诸暨市“最美志愿者”。在赵好眼中,妈妈终于不再以泪洗面,变成了一个乐观开朗的人。
在陈可英看来,侯门山乡村图书馆让她自己、志愿者以及更多的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家”,有了更强的归属感。“现在,很多人节假日回到村子里来,一定会到这里坐一坐,看看书,放下所有的浮躁。”陈可英说,自己教过的一名学生即将回国,特地提前跟她约定,要来侯门山上参与公益活动。这些都让陈可英觉得,人们汇聚在此,离开时,会带着更多的爱奔赴远方。
有了更多的力量后,越民生义工团的公益项目也从阅读活动延伸到了给孩子们创造更舒适的阅读环境。陈可英始终记得,自己小时候的书桌不过是家里储存稻谷的大柜子。“一张书桌、一个书架、一盏台灯、一本好书,其实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在她的带领下,“壹心关爱儿童” “焕新空间”等项目已经帮助85个孩子圆了新房梦、130个孩子圆了书房梦,让他们拥有了独立的学习新天地。
采访当天,孩子们要在春光里放飞风筝,陈可英和孩子们在操场上一起静静地等风来。她告诉孩子们,也告诉自己:“这里的风起了就有书香味,这里的风起了就有孩子的笑声,这里的风起了,公益就从这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