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关爱学生,让学生劳逸结合,让学生随时随地放飞灵感,当体现在细节润物无声中,创新之举当无处不在。
□程振伟
广东财经大学广州校区图书馆因为设置“发呆区”冲上了热搜。不少学生在此学习备考、休息放空,还有其他校区的学生专门跑来“打卡”。馆方表示,供学生放松的“发呆区”已经设置多年,目前仍在持续规划建设、改善优化。
图书馆作为大学体系里的独特存在,不仅仅是读书学习所在,更是大学精神底蕴沉淀之地。物理层面的大学图书馆,只是一个方面;大学图书馆的精神文化层面,则更为沉甸甸。
大学图书馆设“发呆区”,体现出“以生为本”。大学关爱学生,让学生劳逸结合,让学生随时随地放飞灵感,当体现在细节润物无声中,创新之举当无处不在。不要误读了这里的“发呆”,它的本义应该是该校所翻译的“relaxing and inspiration”,即“放松和灵感也”。让学生在高强度读书之余,灵魂有一短暂栖息之所,学校可谓“用心甚笃”。正如校方所言,发呆是人的大脑对于外界事物进行调节的一种应激反应。发呆能创造纯净的自我空间,可以让一个人静下心来思考。偶尔发呆无伤大雅,还有利于健康。
如果对大学精神有深刻认知,就知道这里所谓的“发呆”,蛮契合大学里鼓励个性多元、守护创新创造的追求。这里的“发呆”,显然不对等于传统生理意义上的“走神”,它是诗家所言的“神游万里,思接千载”。加州大学做过有关“心智游移”的研究,发现当心智游移的时候,大脑的不同神经网络之间出现了碰撞,思想也没有按照既定的路径行走,而是在浩瀚的未知领地随机游走探索,这为创造力提供了珍贵的灵感。
现在看来,我们的大学,在精神文化层面的物化、沉淀,还是要有更多的创新性做法。“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实还要加上一点,那就是“还得有大精神大文化之谓也”。大学里的物理空间,一楼一宇、一屋一景等,更多是精神文化之承载、沉淀。比如近年来大学越来越重视人文空间建设,教学区设“随时能喝咖啡、品茶的区域”,或者校园随处有“可坐下来思考的桌椅”,实际上是在向人的思考创新精神致敬。“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而大学里的角角落落都会激发、赋能人最可贵的思考创新、个性释放。
大学图书馆容留“发呆”之地,更多是尊重人的天性。网友所谓的青年“躺平”“不务正业”之说,纯属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