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庆前夕,新疆新和县丽水小学和浙江丽水市实验学校千名学生开展了“最美国语·同诵祖国共迎中秋”疆浙万人“石榴籽”系列活动。(本报通讯员 牛 娜 摄)
春耕期间,浙江农林大学科技人员在遂昌茶园开展科技服务。
(本报通讯员 陈胜伟 摄)
□ 武怡晗
援疆“双语培训”打造“浙江经验”、“组团式”教育援藏率创佳绩、“浙江班”成教育援青的响亮品牌、四川阿坝州推普扶贫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近年来,省教育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举全省教育系统之力,坚持硬件软件并举、输血造血并重,在决战决胜扶贫攻坚战中,上交了一份份满意答卷。
面向省外,浙江积极开展教育对口帮扶,在扶智方面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承担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的教育对口支援和合作工作以来,受援地区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对口帮扶的四川、贵州、湖北、吉林4省80个贫困县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其中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
保障民生 聚焦精准扶贫
3年前,浙江在阿克苏多浪片区建起首个公办园,解决当地600多名适龄儿童的入园难题。“学前教育一直是阿克苏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省援疆指挥部第十批人才管理与开发组组长蓝邓骏说,缺什么补什么,3年来,浙江投入大量资金,为当地新建改造幼儿园134所,其中建成示范国语幼儿园12所。
“聚焦当地最迫切民生需求,通过有效的输血,在扶贫方面做好精准发力,才能持续用力。”省教育厅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省教育厅建立起扶贫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机制,定期安排相关厅领导带队与受援地区积极对接,围绕受援地和结对帮扶地区最急需的教育需求,针对性展开基础建设、教师支教、语言培训、职业教育等合作,有效推进受援地区教育发展,推进民族交流、交融。
承诺如金,使命在肩。一批批“浙派教师”前往应援。2018年,国家首次启动“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浙江就选派援藏、援疆教师447名,成为全国选派教师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被央视评为年度唯一一个“最美教师团队”。一所所“浙江校园”落户高原、戈壁。在那曲,占地4万余平方米、可容纳1800名学生就读的杭嘉中学拔地而起,一期工程投资达9000万元,是浙江“十三五”规划中援藏投资最大的单体项目;受援助的嘉黎县和色尼区更成功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一个个“异乡幼苗”在浙江茁壮成长。作为全国最早承担内高班办学任务的省份之一,浙江已累计培养毕业生1.6万人,为不少家庭脱贫带去希望……
在省内,从2015年率先全面消除“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后,浙江扶贫目标从保障基本生活向缩小差距、实现共建共享转变。面对新形势,省教育厅聚焦控辍保学、精准资助、均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2015年,省内所有县(市、区)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认定。2021年,我省全部县(市、区)通过省级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评估,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全覆盖”。
聚焦义务教育均衡,浙江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行教育设施设备城乡一元化配置。同时,围绕“山海协作”进行教育对口支援,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等工程,助推教育发展相对薄弱地区加快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十三五”以来,浙江还构建起“政府主导、学校为主、社会参与”的全社会助学格局,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惠及各学段所有需要资助的学生,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2019年12月,按照教育部建档立卡控辍保学标准,我省达到动态清零的要求。
授之以渔 激发内生动力
“浙江教育援助要着力变‘输血’为‘造血’,让教育之花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厅长陈根芳表示。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近年来,浙江教育系统克服重重困难,通过“组团式”“托管式”援助、“互联网+教育”等方式,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成熟的教育模式源源不断地送往高原、戈壁滩,变输出型援建为内涵型共建,激发受援地内生动力。
从一个拼音、一个汉字教起,浙江投入了1.79亿元援疆资金,在阿克苏市和库车市分别建成了两个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完成5072名35周岁以下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和2000名新招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教师学员整体汉语水平提高3~4级。近年来,通过师徒结对、送教帮扶、“同课异构”、名师工作室等方式,浙江为受援地和结对帮扶地区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四有”教师队伍。仅2020年,浙江对外开展各类师资培训1.5万人次。
从规章制度、教育教研做起,在西藏那曲高级中学,百余名浙江援藏教师接力支援,助力学校高考升学率实现历史突破,更助推学校创建西藏示范性高中。被衢州教育局全面托管的阿克苏市乌什·衢州小学,短短一年从薄弱校跻身名校行列。在海西州高级中学设立了“浙江班”,在德令哈市创设了“杭州班”,它们成为浙江教育援青的一张张名片。“聚力打造一所样本学校、一个样本班级并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就如点燃奥林匹克的火炬,未来可将燃烧的火焰传递到受援地的每一所学校,惠及每一位师生。”时任西藏那曲市教体局副局长、省教育厅援藏干部周晓东说。
从一项技能、一人就业入手,在青海海西州,浙江集结了5所重点高职院校、2所优质高职院校、2所国家示范中职校向高原“拓荒”,结对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形成“9+1”组团帮扶模式。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等多方面入手,解决学院发展瓶颈,为当地培养急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十三五”期间,我省各类职业院校与受援方共建91个示范专业点、28个示范性实训基地,为受援方委托管理学校36所、专业49个,还与对口扶贫地区建立起15个职教联盟。
近年来,在我省推进山区发展的主战场,一批批高校科技人员、教育扶贫骨干长年扎根在农村山区、偏远孤岛,积极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推广实用技术、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为农民传经送宝、增收致富,不仅助推我省山区26县加快发展,更汇聚智力优势,推动科技转化,深挖地方特色,建立起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200亩扩建精品茶园、茶叶文化礼堂……这几年,天台县石梁镇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收入翻番,一条“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日益清晰。自2008年结对帮扶石梁镇以来,省教育厅上下和厅属各部门深入乡村、结缘石梁、精准帮扶。截至目前,省教育厅累计投入直接帮扶资金1800余万元,实施帮扶项目79个,带动586户困难群众增收脱贫。
在中国计量大学帮扶下,去年11月,泰顺县司前畲族镇潭边战斗主题公园开工奠基,建成后将成为当地的红色旅游景点及革命文化教育基地。中国计量大学党委书记张土乔表示,学校重点实施六大项目,为畲乡高质量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让美丽乡村有持续造血的能力。”今年,该镇委员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面向未来 建立长效机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围绕浙阿“百校十万‘石榴籽’”工程的实施,去年10月,金华市与温宿县签订两地教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各10所学校结为友好学校。眼下,同唱一首歌、同上一堂课、同写一封信等活动,正掀起两地学校、学生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新热潮。
近年来,浙江组团式教育援疆、援藏、援青等品牌工程不断迭代升级。新一年,浙江将在阿克苏实施助力教师素质提升“领雁工程”、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特殊教育提升“筑梦工程”等;开展“浙江百名名师”进那曲、“浙那相连”教育信息化建设、“组团式”教育人才教育实践、“浙里花开”那曲教师能力提升等活动,推动当地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完善。
为助力山区跨越式发展,在前四轮的省内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基础上,今年,省教育厅将进一步推动教育对口支援,建立完善学校间“千校结对”帮扶关系,继续推动省属本科高校“组团式”对口帮扶受援地区的薄弱本科院校、建立完善“双高”职业院校对口帮扶机制等。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然吹响。今年,我省将新增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学校1500所。新学期,在全省各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成为各地教育的主旋律。聚焦乡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管理弱等关键问题,各地教育部门积极引导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激发乡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乡村学校师资、管理、质量、文化等整体水平,让“小而优”的乡村学校成为乡村振兴的美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