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促进城乡优质均衡 全省域推行教共体的浙江样本

网友投稿  2021-03-05 08:08:08  互联网


□ 舒玲玲

伴随着开学,安静了半个多月的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芳庄校区又热闹起来。课余,学生们三五成群地交谈着假期里的趣闻轶事,修葺一新的操场上也活跃着他们运动的身影。“这样的画面在两年前很难想象。”芳庄校区党支部书记陈旭剑感叹说,与新纪元实验学校建成城乡教育共同体之前,该校区招生一度只有3人,短短两年时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263人。

生源回流、师资渐稳、质量提升、口碑逆袭……喜人的改变在越来越多的乡村中小学发生,全省域推行教共体建设成为浙江破解义务教育在均衡、质量方面“乡村弱”问题的重要载体。截至去年年底,我省已有2976所学校参与教共体结对。

为更好地实现以城带乡、以优扶弱、优质均衡、共同发展,去年年底,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还联合印发《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全省域开展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省份。今年,“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省政府也将“新增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1500所”纳入民生实事项目,致力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快推进优质均衡,让乡村孩子就近“上好学”。

为乡村教育振兴破题

华墅初中原本是衢州市柯城区一所小规模农村初中,2008年被纳入兴华中学管理,成为兴华中学华墅校区,教师按需流动、优质资源共享。效果很快突显,华墅校区不仅教学质量跃居全区农村初中前列,该校获评区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的教师也占全区总数近三分之一。

柯城区从2007年起就推行“一校两区”城区强校名校托管农村薄弱学校发展模式;义乌市早在2014年就实施城乡教育联盟模式;瑞安市在2019年时大胆尝试公办乡村小规模学校委托优质民办学校管理……

改革前赴后继、举措推陈出新,这背后是我省解决义务教育“乡村弱”问题的迫切需求。“如何破解优质教育城乡失衡问题、让乡村孩子‘读好书’,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到优质均衡新阶段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朱国清看来,离开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就不是真正的教育现代化。他说,浙江教育的“乡村弱”是相对意义上的“弱”,是城镇化持续提速背景下老百姓对美好教育和优质资源的本能追求,而发展乡村教育不仅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

为此,浙江在“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的基础上,全省域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重点建设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教共体,由城镇优质学校与乡村薄弱学校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学校,以激发乡村学校办学活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根据计划,2021年教共体将覆盖全省60%以上的镇区学校;到2022年将实现全省乡村和镇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共体全覆盖;到“十四五”末期,县域内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占比将不低于80%。

因地制宜打造教共体

鹿鸣小学七里校区坐落在距离柯城城区33公里远的七里乡大头村,尽管地处偏远,但校园里立起了LED屏,设置了朗读亭,菜园里标着二维码,直播设备也一应俱全,新型教学空间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作为柯城区探索“一校两区”模式的发源地,被鹿鸣小学托管14年来,七里校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校区间不仅能无障碍调配人、财、物资源,而且实行一体化考核评价机制,真正成为利益共享、荣辱与共的共同体。”柯城区教育局副局长刘秀芬说,这是融合型教共体的优势,由一所城镇学校与一两所乡镇学校全面重组,融合成“一校两区”或“一校多区”,开展同步化办学。如今,该区已有9个这样的融合型教共体。有教育质量检测结果显示,“一校两区”管理下,该区农村校区指标整体高于乡镇中心小学,部分校区的检测成绩甚至高于城区本部,有效达成了扶弱提升目标。

记者了解到,除融合型教共体外,我省也结成了一批共建型教共体,将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业务委托给城镇学校管理,或城乡若干所学校结为紧密型教育集团办学。即由一所城镇核心校牵头,各成员校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绑。在嵊州市,因为城乡学校的地域特征、办学模式和教学需求不尽相同,存在融合型、共建型以及两者混合共存3种不同形式的教共体。瑞安则创新了公办乡村小规模学校委托优质民办学校管理的模式,为公民办学校间组建共建型教共体提供了范例。“瑞安大胆探索民办学校托管公办学校模式,打破办学管理体制的束缚,让乡村小规模学校走上了转型发展的新路,为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打造了一个‘重要窗口’。”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李茂森说。

此外,我省不少乡村学校还出于顶层设计和补短提质的现实需要,跨区域开展了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的项目协作,在不打破各自学校人事、管理体制的条件下,与区域外城镇学校结成了协作型教共体,如山海协作、“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学校等。

让教师愿意去教得好

“现在芳庄校区的老师几乎都是新纪元实验学校派过来的,实现了大换血。”陈旭剑回忆说,在结成教共体之前,该校教师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已然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而随着流动过来的年轻教师,新纪元实验学校的优秀办学经验也成功“嫁接”到芳庄校区,在课程教学、德育活动、内部管理、师资培养等多方面掀起改革热潮。

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资源的优质均衡。只有教师们愿意去、留得住、教得好,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自去年5月启动小学教共体改革以来,龙游县7个教共体在编教职工减少了111人,减幅达18.66%,中层干部减少了35人,减幅达35.71%。“我们建立了教共体内部教师流动机制,统筹安排校区教师,实现教共体教师由‘学校人’向‘教共体人’转变。”龙游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方小康说,各校中层岗位配置也更趋标准化、年轻化,有效盘活了教共体内的干部教师资源。

为激发城镇优秀教师流动到乡村学校任教的积极性,我省要求加强县域内教共体内部师资的统筹管理、调配与交流。“要优先满足教共体内教师的双向交流和城乡有序调动,优化教共体内各学校的师资结构。”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相关负责人说。2021年新组建的融合型教共体内校区间教师实现无障碍流动;新组建的共建型教共体核心校选派骨干教师到受援校任教,并覆盖到每一所受援校。相应地,乡村学校也要定期选派干部教师到城区校、核心校和项目协作校挂职锻炼,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都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机制,如绍兴市规定在“县管校聘”中给予教共体核心校更多调配权,并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柯城区也提出,教共体内从城区校区到乡村校区任教经历,视同到乡村学校任教经历。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4-24/xw_2595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