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革命圣地。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工作结束时指出
南泥湾精神的核心要义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它是在以南泥湾军垦屯田为主要标志的大生产运动中培育形成的,八路军三五九旅是其主要的培育者。
1940年,适值边区财政经济十分困难之际,八路军三五九旅从晋西北回到延安,次年春天,三五九旅指战员们以“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雄心壮志,唱着“开荒好似上火线,要使陕北出江南”的战歌,浩浩荡荡开进了南泥湾。
初进南泥湾的战士们面对的是乱木杂草丛生,山禽野兽成群的荒凉景象,迎接他们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他们不但没有被吓倒,反而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提出“在深山密林安家,向荒山野岭要粮”的战斗口号,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一切困难。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就用树枝、杂草搭起窝棚、挖窑洞,甚至露宿野外。粮食不够吃,就挖野菜、采野果、打猎来解决。开荒没有工具,就收集废铜烂铁、自己制造。夏天没有衣服,就光着膀子开荒干活。冬天被褥单薄,就砍柴烧炭御寒取暖。学习没有纸,就用桦树皮代替。没有肥皂,就用皂角和草木灰洗衣服。
三五九旅的将士们不但战胜了各种困难,而且一开始就抓住“开荒生产”这个中心不放。从旅到团都制定了生产计划,规定了生产任务,从旅长到马夫、伙夫都被编入了生产小组。三五九旅旅长王震身先士卒,和战士一起开荒,双手打满血泡。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把团部搬到山顶上,架上电话,白天劳动,晚上办公。一次他患了重病,大家劝他下山休息,他却说:“不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开荒任务,我宁死也不离开山头。”团政委左齐在抗日战场上失去了右臂,不能拿镢头,就给战士们做饭、烧水,并挑送上山。在干部的带动下,全旅出现了忘我的劳动场面。天未亮,许多战士就上山开荒,天漆黑了,还不肯收工下山,领导不得不定出中外罕见的劳动纪律,即“生产时不得早到和迟退”。在一次有175名突击手参加的开荒竞赛中,战士尹光普创造了日开荒4.28亩的最高纪录。在指战员们的艰苦奋斗下,1941年全旅开荒1.12万亩,收获细粮1200石。
1942年,全旅开荒种地2.68万亩,收细粮3050石,开垦水田,试种水稻获得成功,种菜0.5万亩,等等,做到了粮食自给3个月和蔬菜全部自给,也解决了战士打草鞋用麻的需要。同时,战士们还养牛、羊、鸡、鸭、猪等家畜家禽,保证了每人每月吃3斤肉。他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挖出一排排窑洞,建起一幢幢新房,兴建纺织、木工、造纸、制鞋、肥皂等工厂,开办盐井、炭井、磨坊、油坊、骡马店等。原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三五九旅战士们一年多的建设,面貌为之一新。1942年,朱德同志邀请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同游南泥湾。这时的南泥湾和一年半以前相比已全然改观。朱德同志兴致很高,赋诗一首:“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薰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
1943年至1944年,三五九旅再接再厉,掀起更大规模的生产浪潮,1943年,全旅种植面积达10万亩,收获细粮1.2万石。截至1944年底,共开垦荒地面积达26万亩,产粮3.7万石,做到不要政府一分钱、一粒粮、一寸布,反而向政府交纳公粮1万石,真正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使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1943年10月,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泥湾时,了解了部队生产情况后高兴地指出,国民党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他们越困,你们越胖了。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制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
在三五九旅南泥湾大生产这面旗帜的鼓舞下,大生产运动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起来,不仅使边区战胜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而且培育形成了历久弥新的南泥湾精神。
(作者系延安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本文系教育部团队建设项目“西部地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18JDSZK04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