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南浔实验小学 吴月斐
奖励总是在学生取得成绩后,奖品是否丰厚倒在其次,重要的是这份肯定带来的满足感;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榜样在身边,总是有触动。
但我发现,获得奖励的永远是一部分学生,每次发奖品时,看得出另一部分学生尽管也很努力,但要取得足够大的进步还是很难,一直与奖品失之交臂。
理想中的“以部分带动整体”的景象迟迟没有出现,有什么好的办法能改变这一窘境呢?
一次单元检测前,班里一个成绩不太稳定的男生,信誓旦旦地说:“吴老师,这一次检测,我一定能拿到高分。”
我看着他信心满满的样子,突发奇想,拿出奖品直接给他:“好,老师相信你,这个奖品就给你了。”
男生愣了几秒,表情先是诧异,继而是惊喜,他狠狠地点了点头。
正式检测时,这个男生格外认真,原本动作偏慢的他,这次没有浪费一分钟的时间。
检测结果出来以后,他的成绩还算理想,但离高分似乎有距离。他自言自语:“我让吴老师失望了。”
我觉得教育的契机到了。我照例奖励了特别优秀和进步比较快的学生,然后把话题抛给全班,请学生们都来评一评,这个男生有没有资格拿到奖品。
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一种观点认为,按照他的成绩获奖不公平,因为有分数比他更高、进步比他更大的人没有获奖。
另一种观点认为,他努力了,值得奖励。这种观点占大多数,体现了学生的博大胸怀、宽容精神。我非常欣慰。
我看到这个男生的表情有一丝羞愧,但更多的是一种感激。我把发言的权力交给了他。
不太善于言辞的他,疙疙瘩瘩地说了一句:“下次,我一定会得到满分的。”
听着他坚毅的语气,我给了他赞许的眼神。更令我欣喜的是,如果放在以前,他说这样的话定会引来一些笑声,但这次没有。我想是他透露出来的那份自信震撼了每一个学生。
这一次的“预支奖励”,也让其他学生看到了希望。我忽然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事前直接向我“表决心,挑担子”的人数在增多,目标的达成度也越来越高。
当然,“预支奖励”要避免“无限制奖励”,谨防有学生滥竽充数,为了得到奖品而“假努力”。教师一定要审时度势,一旦发现有这样的行为,一定要及时“止损”,让其他学生明白“耍小聪明是得不到奖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