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中小学招生与任何竞赛挂钩,在釜底抽薪的同时还需切实斩断利益链。
□胡欣红
在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要深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规定和“公民同招”政策,严禁中小学招生入学与任何形式的社会竞赛挂钩,坚决斩断这种利益链。
众所周知,学科竞赛是超出课本范围的一种特殊考试,并不是人人都适宜参加的。一方面,竞赛可以锻炼人的智力、意志,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培养对于该方面的兴趣和素养,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可能使某些人抛弃课内知识,造成偏科。尤其是勉强参加者,很可能会因为严重的挫败感影响正常的身心发展。
换言之,对参加竞赛不能抱有过多功利目的,应当量力而行。但由于部分中小学校在招生时非常看重竞赛,导致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出现“疯狂的竞赛”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再将竞赛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无疑起了釜底抽薪之功,值得肯定。
但作为一个积弊颇深的历史遗留问题,要想遽然化解,却殊为不易。简而言之,即便竞赛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之间不再直接挂钩,但“抢跑”依然会带来眼前的收益,竞赛热也不会轻易降温。
比如近日就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参加了一项“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有多个“渠道商”向家长们承诺,只要花一万元左右就可以买到该比赛北京市赛区一、二等奖,从而帮助学生们“小升初”加分。
事实上,此“叶圣陶杯”非彼“叶圣陶杯”。真正获得教育部审核批准的是“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社承办。而家长反映的这一作文大赛,主办单位和赛事名称都不一样。然而,就这样一个山寨“叶圣陶杯”却长期堂而皇之举办,耐人寻味。
以山寨“叶圣陶杯”为例,从报名、组织到代笔,已经形成了一条相对稳固的利益链。清单管理制度虽起了釜底抽薪之功效,但只要这个“市场”存在,利益链就不会轻易消亡。
对于唯利是图的校外培训机构,必须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施策,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从严审批,强化培训内容监管,规范培训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切实维护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家长和孩子有必要理性对待竞赛,好好问问自己究竟是兴趣使然还是为了曲线升学?如果真的是出于兴趣,当然义无反顾,坚持到底。反之,则应慎重掂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严禁中小学招生与任何竞赛挂钩,在釜底抽薪的同时还需切实斩断利益链。多管齐下,久久为功,才能让竞赛回归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