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各领域各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基础教育直接影响着教育体系各环节的质量。本报约请部分校长和教育研究者谈谈高质量学校的建设,本期关注——
□本报通讯员 陈耘琳 记者 言 宏
学校发展要有自己的范儿
主持人:高质量发展的学校到底是什么样的范儿?高质量发展的学校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李更生:一般而言,甄别一所学校的质量,我们可以从这几个维度考虑:其一,这所学校得有人,这是由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使命决定的;其二,得有貌,就是颜值高,不仅是师生校长颜值高,整个学校的校容校貌美丽高雅;其三,得有神,有精神文化,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制度机制;其四,得有力,即具备超强的办学实力;其五,还得有名,即有名气,有影响,有品牌。基于此,本人认为,一所高质量发展的学校,需要具备这五个“力”:
第一,有魅力。校园环境高颜值:或高端大气上档次,或小家碧玉,具备独特的文化气象与景观。
第二,有活力。学校师生具备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一定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活力四射的。
第三,有实力。高质量发展的学校一定要具备丰硕的成果和业绩:一方面,学生成绩优异;另一方面,学校有高质量的办学业绩。
第四,有动力。一所高质量发展的学校一定具备不懈进取的动力,即办学敢创新,教学敢实验,学生敢探索,而且具备促进学校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创新和实验的制度和机制保障。
第五,有影响力。高质量的学校必须在区域内有影响,就是老百姓有口皆碑,政府领导信赖赞赏,而且还常常是地方的“金名片”。当然,高质量发展的学校长久而深远的影响更多表现在对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影响。
一所高质量发展的学校所具备的力量也许并非表现在这五个方面。但是,无论什么样的“高质量”学校,都必须具有力量,即育人的力量、化人的力量、感人的力量、吸引人和影响人的力量……
李玉宇: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我以为是这所学校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可能,而不是按照一个既定的模型复制一个个“高超”的应试者。学校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站在新时代的起点,面对全新的挑战,我们真的需要深入思考并努力探索构建高质量发展学校的新样态,改变现有教育中存在的某些急功近利的倾向,尤其是缓解不应有的教育焦虑现象,实现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性追溯。
黄明敏:要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是明确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因此,作为一所学校,必须始终牢牢把握育人这一出发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此作为基点,学校要旗帜鲜明地坚定育人方向,培养具有中国心、中国情、中国味、国际范的现代公民,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屈强: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期待是什么?他们期待有能够按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伴随学生成长的优秀教师,以及优秀教师们形成的强大校园向心力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初中强校,有多方面的维度,包括管理、师资、生源等。所谓优质教育,应该是与社会发展同步,或稍有超前;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而非固定不变。不同的社会发展期、不同的地区等,优质教育的定位应该都是不同的。
陆琦:讨论教育高质量问题,首先需要对高质量概念本身进行辨析。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教育的高质量即高质量的育人。教育所面对的“人”,并非科学意义的人,而是社会学意义的人,要从不同人的需求出发,去考虑育人的三个维度:赋知、赋能、赋权。我们应该聚焦在:一是界定我们处在哪一个维度。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高质量标准,有不同的目标;相同的维度往往有相同的思维工具。二是确定我们处在这一维度的哪一个层级,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技术工具。三是思考其他两个维度对你所在的维度的影响。在信息扁平时代,不同维度的跨维发展成为一种可能。
尤信国:学校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提高升学率的问题,更要注意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学生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要追求每个学生走向自我的卓越,这个高质量的含义与过去只关注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是大不一样的。第二个维度是“全面发展”,是指“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但全面发展不能理解成“拼盘式”发展。任何一个教育活动,都应有“五育”融合的属性。第三个维度是“个性发展”,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是平均发展,是面向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差异的发展。
江卫华:高质量应是结构式的质量,这才是最牢靠的质量。高质量应该有六个维度: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高质量师资、高质量分数、高质量评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陈琼:教育质量是教育的核心元素,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永恒追求。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从评价指南反观我们的教育,我认为要树立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全面教育质量观,始终围绕着育人而展开。因此,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全面、幸福、有成长的教育。
“全面”是从结果上来说,指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充分发展;指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幸福”是从效率上来说,靠延长学习时间、增加学生作业量的方法得到的质量显然不是高质量的,高质量育人应该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幸福,会有终身学习的内生动力。让师生像家人一样和谐、愉悦相处,让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有生命质量和幸福感。“有成长”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说,高质量的育人着眼于未来,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我们要培养孩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蒋旭凯: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该包含以下六维度:前提是符合时代发展,命根是可持续化发展,根本是回归教育本源,基础是学生个性发展,关键是教师专业发展,源泉是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内部要开展重构行动
主持人:高质量发展应是系统的、全面的、均衡的、可持续的、全方位的,那么学校可以通过哪些路径和方式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陈哲:要确保学校高质量发展,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出发,从校园空间文化、课堂教学组织、协同育人机制、教育评价体系和学校治理方式五个方面开展重构行动,重新思考学校的发展基点,牢固树立全面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着眼未来,聚焦“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改革的理念设计、系统建构、生态视野与人本立场,激发学校教育的发展活力,切实提高教育改革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加快培育教育现代化新动能。
李玉宇: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好学校,就是要聚焦育人方式的转型,而要完成这样的转型,校长和教师是关键性的枢纽。无论是经典的还是现代的教育学原理都清晰地表明,教育者始终处在一个主导的地位,在学与教这个特定的场景里,学生是否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取决于教育者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作为教育者的校长和教师,如果不能转型,仍然以权威者的姿态,把自己作为知识的供给者、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就不可能有育人方式的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好学校就难以出现。
蒋旭凯:教育要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学校文化建设,要从学校的精神传统、特色文化及当地的区域文化出发,在文化建构上用心用情用智,把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治理体系、教学实践、立德树人、人际关系、学生成长等办学要素进行整体设计。将校园文化融入校园空间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活动安排、课程开设、课堂改革、作业管理、治理机制等方方面面中,使校园文化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泉。
厉俊:在文化育人的浪潮中,每所学校都在挖掘区域文化,寻找文化的支点,打造自己的特色。我发现区域里小学校园文化个个搞得精彩,初中学校往往另起炉灶探求自己的文化特色,感觉区域中特色文化百花齐放,却缺少文化的持续推进和深入研究。其实,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背景,应该有一个好的延续。高质量的发展应该是注重阶段衔接的整体式推进,循序渐进地在学生心里厚植文化,培育情怀,培养能力。
王旭海:最关键还是夯实教学常规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特别要注意推进学本课堂,突出课堂和谐;搭建诊断平台,把握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围绕“学教和润、练评和洽”的宗旨,突出“两给、两力、探究”的要求。“两给”——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两力”——激活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探究”——基于问题,拓展思维,自主互动,动态生成。提倡导学结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要让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我校利用大数据,采用了云阅卷系统。教师能借助此平台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并利用数据分析反馈调整教学计划。
赵骎:大数据背景下教学评估监测通过监测、判断、评估、建议构成一个连续、动态的整体,进而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聚焦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测,其核心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监测常态教学,反馈即时信息;变革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相长;实现精准分析,打造个性档案;深化评价方式,建设命题机制。
实施教学评估监测,需要遵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原则。包括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学生层面,评估监测侧重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层面,评估监测侧重于教师教育方式的改变。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监测评估侧重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办学品质的优化。通过质量比对、问卷访谈等多途径的学情调查数据,多维度地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周素颖: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到了要管好中小学生的五件小事: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这当中作业排首位,他为此强调:“让学校的责任回归学校,让家庭的责任回归家庭,共同引导孩子自主完成、自我管理作业。”作业看似小事,但当我们把它放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有了特别的意义。如何正确理解作业的本质和作用,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和管理水平,进而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升作业效能,成为当下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把作业改革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支点,是撬动基础教育整体育人方式转变、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设计与实施理念,讲究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拓展创新作业样式,注重作业整体设计。学校要多举措保障作业“减负提质”的落地。
学校内外环境和谐共融
主持人:学校要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改善,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黄明敏:作为一所学校,其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外部的资源与影响。以初中为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一部分,需要在系统内部实现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上的承前启后作用,尤其是做好小初衔接与初高衔接;同时也要注重与其他形式的教育形成合力,关注到家庭和社会对学生成长不可忽视的影响,了解家长需求,与家庭保持良好协作,牵头做好家校合作;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在以构建校园文化等隐性影响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之外,也要植根于当地,实现本土化发展,这就需要学校主动与社区对接,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助力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激发学校活力。
费国群:学校要高质量发展,从教育内部因素看,我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高质量学校建设的评估标准,从专业的角度引领学校健康发展,而不是迎合目前的社会需要。评估标准的出台和严格落实会促使学校从本质上减少对智育的时间投入,合理安排德、体、艺、劳的在校学习时间。从教育外部因素看,要破除家长“学科成绩好、考重点大学、考公务员、进国企”是“成才”的价值判断,引领社会对“才”的全面认识。
彭来桂:要建设高质量学校,培育未来教育新样态。要以未来教育的系统思维谋划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明战略目标,提教育质量;补教育短板,缩教育差距;推品质教育,建高质量学校;推集团化办学,促融合共建。
最重要的是做好学校高质量均衡发展,它不是削峰填谷,而是筑基扬峰。要加强对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和帮扶。在校长选调、学校建设、评优评先和教师配置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与关注,尽快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我建议推进四项工程:一是推进高质量学校培育工程,凸显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这是打造家门口好学校的有力措施;二是推进初中强校工程,狠抓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三是加快现代化学校建设工程,提升教育整体实力;四是实施人才高地建设工程,顶层设计人才政策,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育人才。建议深度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一是优化校网布局。以名优学校为集团化办学的引擎,促学校融合共建。二是优化教师队伍建设,让名师工作室在薄弱学校学科全覆盖、人员全覆盖。三是组建学校共同体,提倡以强扶弱,突出特色,树立品牌,不断缩小校际差距,逐步实现同步发展。
戴蓉蓉:高质量乡村教育的未来关乎乡村振兴的成效,这需要大环境的支持。我们在努力培养走出去的一代,也要培养能够回得来的一代,要把原来的“离农”教育变成“爱乡”教育,让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住的乡愁真正成为回得去的故乡、留得住的乡愁。这其实就是家国情怀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乡村学校育人必须要观照的。思考焦点要放在乡情概念和认同逐渐淡漠的现状下,如何采取合适的校本课程建设及实施途径,达到育人的目的。
要基于乡村社会发展变迁,通过教育使学生、学校与社会有更好的连接,实现乡村教育无边界、学校无“围墙”。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意识,从而来帮助学生“做自我生命的实践者”,培育爱乡村的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