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高学生以话剧形式表演“一师风潮”片段。
编者按: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栉风沐雨的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走过了一百年的峥嵘岁月,形成了宝贵而丰厚的精神财富。挖掘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应有之义。即日起,本报推出《红色基因 红色传承》栏目,敬请关注。
□ 朱 丹
春风和煦,信步于杭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杭高)贡院校区,所及之处的历史遗迹仿佛正在诉说过往的那些岁月:贡院古井、碑刻,时任校长经亨颐亲笔题写的“十周纪念”勒石,绿意盎然的民主广场及矗立在此的“一师风潮”纪念碑石……
百余年前,杭高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浙江一师),是浙江新文化运动中心,蔡元培誉之为“浙江最负盛名的学校”。历经百年风云,学校屹立如初。作为浙江省革命发源地之一,杭高与党、与国家、与民族的奋斗历史紧密相连,有着极为卓越的红色基因,曾经涌现了大量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著名人物,他们用智慧与勇气传播科学真理,用鲜血和生命守护家国山河。
“而今更笃凌云志,莫教冰鉴负初心。”在杭高,这是人人都能脱口而出的诗句。百年征程波澜壮阔,革命初心历久弥坚。如今,站在新的百年奋斗历史节点上,杭高党委重点围绕“七个一”,即一本书、一个点、一条线、一队人、一堂课、一部剧、一场会,开展庆祝建党百年活动,奏响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强音,继续书写杭州教育的历史华章。
设计红色路线,触摸历史印记
走进杭高校史馆,记者看到了一沓又一沓红色档案。在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群热血青年汇聚于此,掀起了一场追求自由、民主、独立之精神的浪潮——“一师风潮”。
那是一个新旧文化交锋的时代。经亨颐大刀阔斧进行教育改革,实施教员专任制度,首批聘任的教员就是号称“四大金刚”的陈望道、刘大白、夏丏尊、李次九。彼时,浙江一师首开先河,倡导“与时俱进”的办学方针,孕育了一支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如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俞秀松,参与创办浙江最早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浙江新潮》;与同学组织全国书报贩卖团的梁柏台,后来成为第一部红色宪法起草人;发表《非孝》一文的施存统,最终点燃“一师风潮”这团火……如果说五四运动是现代中国觉醒的标志,那么“一师风潮”便是对它最强烈的呼应和延续。
尽管岁月流转,但校园甬道西侧草坪上的“一师风潮”碑石及“浙潮第一声”雕塑,无时无刻展示着先驱者对革命的碧血丹心。这些经历新文化运动的杭高先烈在告别浙江一师后,纷纷投身到了血与火的革命之中。更有成为中共党团组织的骨干,如俞秀松、施存统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创始人和最早的两位团中央书记,而“四大金刚”之一的陈望道,也成为传布《共产党宣言》的千秋巨笔,点亮了信仰之光。
1949年10月1日,11位杭高人参加了开国大典,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亲眼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杭高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历程中微观而又闪亮的一隅,诸多杭高故事、杭高片段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宏图的微缩景观。”学校党委书记张旭光介绍,杭高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校史是师生们最好的红色教育素材。
今年4月,杭高校史馆被列入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为发挥其教育功能和宣传作用,学校以校门为起点、校史馆为终点,专门设计了一条校内红色路线:从古朴的大铜门进入后,首站为甬道西侧的民主广场及“一师风潮”纪念碑,接着行至鲁迅、陈望道、朱自清、叶圣陶宿舍下,然后途经“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青石校碑,再是明远楼旧址、《杭高生活》编辑部、民主运动活动点、乾隆御笔“初心碑”……最后一站是校史馆,细品杭高校史与党史交融的百年,观赏“建党百年老物件陈列展”等主题展览。沿循红色印记,每一个景点旁均设立铭牌并录制有声讲解,而讲解者中既有青年党员干部,也有学生宣讲员。
同时,杭高还设计了三条校外红色路线——“初心之旅”“星火之旅”“敬缅之旅”。从杭高这一红色原点出发,学校党员教师和团员学生将分批踏上寻访之路,串联杭高的红色记忆,包括参观省内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等校友故居叩问初心,前往上海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等地赓续革命星火,赴上海龙华烈士陵园、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敬缅革命英烈等。
开设青春思政课,埋下信仰的种子
“身为中共杭高第一届地下党支部成员,我是亲历者,也是幸存者。”在这学期的开学典礼上,91岁高龄的陈纲老先生讲述了自己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亲身经历。聊起过往的革命故事,陈老几度声音哽咽,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师生。根据陈老的回忆文字,杭高钱江校区话剧社、文学社还共同演绎了情景剧《中共杭高支部委员会成立故事》,让师生们“穿越”到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之中。
这既是“开学第一课”,也是“红色第一课”。这学期,杭高挖掘丰富的党史资源,推出了“红色百年史·青春思政课”系列活动。除了老校友陈纲,浙江省党史办专家包晓峰也在第一课上讲述了杭州的红色历史。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已经深深熔铸进了杭高人的血脉,那些带着热血与硝烟的记忆至今依旧鲜明而生动。
在杭高革命先烈的理想精神、献身精神和奋斗精神的鼓舞下,不光是专家学者、校级干部、支部书记,越来越多的青年党员教师、在校学生及优秀毕业生也加入到了青春思政课的授课队伍中。
张璐瑶是杭高2020届毕业生,目前就读于浙江大学求是学院。不久前,她重回母校,从杭高学子的角度开讲思政课。从她的演讲中,师生们了解到,张璐瑶的父亲是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宪义。“身为杭高校友,加上从小接受红色熏陶,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学习党史、校史,能够让我们明白如何做到‘不忘初心、坚守使命’。”她说,“母校开设的思政课不仅培育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而且在同学们心里埋下了信仰共产主义的种子。”
“百年前,有这样一批90后,他们在聚散之间勾勒出中国党史百年的时代风华……”杭高历史教师、校史馆馆长周小锋对校史如数家珍,他的思政课以革命历程为线索,向师生们细数陈望道、俞秀松、宣中华、汪寿华等一群在革命中奋力进击的杭高青年。
课堂之外,周小锋和同事们正着手撰写杭高群英系列故事,重温红色记忆。目前,杭高官方微信公众号已经推送《陈望道:千秋巨笔,一代宗师》《汪寿华:申江赤血,工人领袖》两期故事,将思政课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接下来,这一系列还将持续更新,阐述“觉醒年代”那些先驱的壮举伟业。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眼下,杭高话剧社学生也通过自己的方式,赓续红色力量。在剧中,一代又一代的杭高人在这里叩问初心,带着独立、自由的精神走出校门,各自躬耕于自己的领域,为党和人民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