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上,遇到无数长者,有亲人、师长、领导,然而有几位对我的人生有深远的影响。
1994年中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心小学教书。那时,学校教室是几排破旧的窑洞,桌椅残缺不全。每当到了吃饭时间,校长刘丁明总要到我的房间走走。在家从没做过饭的我不会生火,刘校长亲自示范;不会和面,他详细讲解水和面粉的比例……就这样,一个多月过去,我已经能填饱自己的肚子了。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次雨天,柴火被淋湿了,怎么也生不着火。刘校长把他家的干柴带给我,提醒我以后要储存点柴火。在刘校长的指导下,我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形成了坚强的意志,这些品行在我以后的生命历程中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初为人师,我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第一堂课上得稀里糊涂,班务更是顾了这头忘了那头。
两周后,教学主任张维强来听课。张主任和善、慈祥,满头白发,脖子上挂一副老花镜,走路慢悠悠的样子。听课时,他早早来到教室,埋头看教材,拿笔写写画画。我讲了许久,他才抬头看一眼。课后,张主任走进我的办公室说要评课,他一张口就把我吸引住了。本以为他没有认真听我讲课,却没想到他写了数页笔记。接着,他慢条斯理地罗列我讲课的优点、缺点,竟然连我哪个字板书笔顺错了、哪句话说得欠妥都点明了。原来,讲课还有这么多学问。多年过去,我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知道张主任是我教学之路的第一位导师。
从小到大我一直喜欢语文,爱好读书、写作。后来到了工作单位,忙于教学,几乎不写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耿永君老师。耿老师温文尔雅,常有文章在省、市、县级报刊发表。他的教学也相当突出,深受学生喜爱。1999年,耿老师开始主编县里的教育杂志,想物色一个编辑。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便毛遂自荐。耿老师没有当面答应,只让我整理过去的文章看看功底。多年不写,我感觉笔尖生涩,语句也不够流畅、自如。
于是,我重新拿起笔,天天练,一周后方才感觉顺畅许多。耿老师看过我的文章后给出的评价是:虽然笔触比较稚嫩,但内容真实,语言质朴。经过一段时间考察,我终于如愿成为县教育杂志的编辑。
到了新单位,仅仅是工作的开始。耿老师指导我如何采访、写报道。我写出的报道,他逐字逐句修改,哪怕一个标点也不漏掉。在审稿过程中,他告诉我文章要简练,把大话、废话删掉,留下有用的,还有必须使用正确的修改符号。原来我对这些编辑知识一知半解,经他一说,茅塞顿开。耿老师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影响了我,直到现在,我仍然用这个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不久,我调入县教研室,认识了冷永良主任。记得第一次查学培训会上,冷主任坐在台上,语速不快,但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半个小时就讲完了。听了他一席话,我便清楚,原来这就是查学。冷主任一直强调,一名教研员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不够,必须能登上讲台。在他的带动下,我积极参加赛课,不到一年便被评为市级“教坛新秀”。
他们是我成长路上的重要长者,他们对我的信任、呵护、扶助至今难忘。在这些长者的教导下,我接受了一次次挑战,完成了一次次超越。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榆林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