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妨从先进、易做、易学、接地气的微创新开始。
□朱建人
日前,有两则微视频在网上广为传播,让教育人看了艳羡不已。
一则是内蒙古自治区一所小学用二胡曲《赛马》配乐的课间操,看了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在有限的教室空间里,全班学生做着富于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舒展筋骨,抖擞精神,神采飞扬,笑意盈盈,不失为儿童享受健康快乐校园生活的好范本!
另一则是某学校的学生在教室里享用着利用有限的教室空间巧妙设计的床位,美美地进入午睡状态,看了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暖。
两则视频尽管内容各不相同,但有共同之处:其一,心中有学生,真正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其二,开动了脑筋,并落实于行动,亮出了与众不同的教育改进招数;其三,是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样的教育微创新,可谓先进、易做、易学、接地气。
反观当下的一些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不是热衷于花样翻新,不断挖空心思创生教育的新名词,就是有严重的从众心理,亦步亦趋,全然不顾学校自身的实际状况。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把教育科研视作文字游戏,一些科研成果的名称看上去十分“高大上”,却不知所云。一些学校获奖证书拿了一沓,教育面貌却“涛声依旧”。此等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都是缘于办学者底气不足而又急功近利,喜用漂亮的表面文章来掩饰内涵的空乏陈旧。恰如陶行知先生当年讽刺“拉洋车”的“新教育”时所指出的那样,这些所谓的教育革新“只是在旧教育上揩漆,骨子里没有改动,外表的新奇又有什么用处呢?”
教育的改革创新离不开教育的科学研究。而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而言,教育的科学研究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标的。其指向的是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良和各类制度的不断完善,从而获得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而非为了课题成果的评审获奖,整天在那里闭门造车,热衷于理论包装的新异出彩。
其实,对于基层中小学教师而言,那种在先进教育理念引领下的教育行为的改善与条件的改进,正是他们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所在,也是他们的教育责任所在。他们在日积月累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也遇到、发现了许多需要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只要不拘一格,让他们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潜心探究,一定能够创生出一个个鲜活实用的教育改进的招数。
作为教育的领导者与管理者,不妨以破“五唯”的理念,改变一下科研成果与教师发展评价方式,多搭建一些展示平台,让教师们把自己的微创新拿出来亮亮相。譬如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创意设计,课间十分钟学生碎片化游戏的创编,学生防近视的实操性方法,轻负优质作业的设计,甚至中、高考试题的改良等,都可以鼓励一线教师来大显身手。
其实,历史上许多教育大家的教育改造,往往是从某些具体的项目着手的。譬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了推广普及教育,专门为“十二岁以上不识字的人民”编写了《平民千字课》;我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在创办鼓楼幼儿园时,为改进幼儿教育,亲自设计制作了适合幼儿的玩具,供教学使用。这些教育大家的“小创造”给我们提供了典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妨从微创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