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玲玲
经过室外铁梯上门诊辅楼二楼,穿过门帘,入目是走廊上几把色泽明丽的小凳子,有前来咨询的孩子和家长正端坐着等候。隔着口罩,与一双安静平和的眸子相遇,恍惚间有一抹笑爬上眼尾,又倏然掩敛,低头不复见。
看起来很乖巧、懂事,待人接物与普通孩子无异,甚至给人一种很优秀、很有教养的感觉。坐镇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心理咨询师吴流铭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当当,好不容易挤出时间接受采访。见记者好奇,她解释说:“这样的孩子占每天预约咨询的很大比例。”
自从成都49中学生坠楼事件发生以来,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再度成为焦点,不少家长开始反思自家孩子是否有抑郁的苗头,中小学校也纷纷加强心理健康筛查和个别谈话辅导力度。这次,他们将更多注意力投诸看似阳光的孩子,去寻找阳光下潜藏的荫翳与挣扎——
笑容背后可能是哭声
尽管会定期开展全校心理健康筛查,但衢州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孔小红知道,更多功夫在普筛之外。“学生知道心理健康测评量表‘想要的答案’,有心想伪装自己,可以答得很漂亮。”孔小红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步入取悦父母或教师的节奏,从而压抑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心理学上称之为“假性自体”。
从小被教育要听话懂事,一部分人把郁闷、委屈、愤怒等真实情绪隐藏起来,只展示自己较为阳光的一面,辛苦维持着“好孩子”的人设;还有一部分人尝试向父母倾诉厌学情绪、表达人际交往困惑,却常常得到诸如“不想学习是不是想偷懒”“老师批评你是为你好”“同学间闹点矛盾很正常”等答复,久而久之便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懂事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出问题,因为他们习惯了攻击向内、自我否定。”孔小红说,她就曾在心理辅导中遇到过一些品学兼优的孩子,向她诉苦说自己内心一点儿也不快乐。浙江省心理学特级教师徐中收曾经手过数千个心理咨询案例,他告诉记者,这种“表面阳光、内心阴郁”的学生不在少数,“阳光抑郁症”的提法便由此而来。
“这类学生很容易自卑,习惯了随时保持微笑,即使疲惫不堪也会装作精力充沛,对自己有强烈不满又害怕被人知道。”徐中收说,他们往往来自“严管型”家庭、“不和型”家庭或被家庭“遗弃”,隐藏负面情绪成为他们自我保护的手段。“但负面情绪长时间积累,很容易引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要警惕非自杀性自伤
前不久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有24.6%的青少年抑郁,其中重度抑郁占7.4%。作为六大类神经症中最常见的一种,最严重的结果是自残甚至自杀。但在吴流铭看来,比自杀更应引起重视的,是非自杀性自伤,“自伤行为可以理解为是孩子的一种求助,但如果没能及时得到干预与治疗,这些孩子就面临着高于常人的自杀风险”。
吴流铭接诊过一个极具围棋天赋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参加专业训练,他曾试着告诉父母,教练很凶,不仅会体罚,还常常使用侮辱性语言。然而父母只是劝他坚持,还说教练这样是“严师出高徒”。后来到了初中,他开始频繁用刀片划手臂,整只手臂上满是新旧不一的网状伤痕。“我感觉自己是没有感情的下棋机器。”他对吴流铭说,因为多年诉求没有被“听见”,他便渐渐不再开口。
用刀片划自己、用烟头烫自己、用头撞墙、吞咽异物……并不以死亡为目的,但这些孩子却选择用伤害自己的身体来证明“自己还活着”,用身体的疼痛去缓解内心的痛苦。2018年一项Meta分析显示,自伤在中国学生男性中发生率为20.6%、女性中发生率为21.9%,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这些隐藏在身体里的伤并不为人所见,就像他们内心的苦并不为人所理解。吴流铭感叹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就像我们的父辈苦于物质匮乏、教育机会缺失,所以他们不明白这一代孩子在面对选择过剩、学业重压时,反而会因为自主空间太少、人生被掌控而萌生出更多的挫败与苍凉。“很多在成年人看来完全不值一提的烦恼,却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吴流铭感慨。
构建稳定的支持系统
近年来,随着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等行为问题越来越常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然从个人性格问题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吴流铭所在的联合门诊就诊量从2018年的830例跃升至2020年的4425例,今年一季度的就诊量更是达到了1302例。
然而在杭师大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骆宏看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战场不应该在医院,而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和家庭的饭桌上。为了更好地在儿童青少年周围搭建起长期稳定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2019年4月,杭师大附属医院发起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同心圆计划”,联合医院、学校、家庭和社区力量,共同构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的初级“同心圆”。
孔小红在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时,会创造条件邀请家长一同参与;吴流铭在心理健康咨询中总会留出10分钟左右时间给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咨询;“同心圆计划”的在线科普课程已惠及200余万名家长……“医院要主动前移预防关口,邀请父母参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服务中来。”骆宏说,生活中的种种应激事件也会使孩子或多或少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提高家长对心理问题的识别力和应对力很重要。
徐中收也认为,家长是守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一道防线。治疗不仅是孩子的事,父母也要尽可能地一起接受家庭治疗,毕竟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最重要的港湾。“尤其要给孩子充分的话语权,尊重他们的想法、情感和行为,鼓励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广交朋友。”
在采访的最后,吴流铭对记者说,不只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家庭更要注重提升亲子联结,“希望家能成为孩子安心休息的港湾,而不是压力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