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王剑波
为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温州市在调研基础上,进一步系统设计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治理。2018年起,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升级政策,升级标准,以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整体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愿景定位:“两高地”
温州提出乡村“小而优”学校的建设,是指在面向未来教育理念指引下走向“大未来”的美好愿景。秉持“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公平而优质的义务教育”这一价值取向,在乡村学校发展上突出“两高地”定位。
一是扎根本土,成为传承乡村文化的高地。乡村学校的生长点在于乡村文化与社区联系。从学校自身来看,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成长方向在于因地制宜,走出扎根于乡村特色的发展之路。学校紧密结合学校校情生情,充分利用山海田园和乡土文化资源,富有人文关怀和乡土气息,使学校在当前乡村文化衰退的大背景下成为传承乡村文化的高地。
二是面向未来,成为乡村未来教育的高地。温州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兜底工程,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工程。因而,基于未来视角,让乡村学校搭上温州市乡村振兴行动这班快车,充分利用市政府打造的10个未来场景,形成“小而美”空间环境、“小而特”课程教学、“小而专”师资队伍、“小而精”的办学内涵等特性的未来图景,成为温州乡村未来教育的高地,是可行且具有前瞻性的行动。
支持系统:“三力”共振
外部管理与内部治理是不可分割的,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项目的设计逻辑最终指向于自下而上激活内生动力,实现外在支援与内部赋能的有机融合。温州在政府、社会、学校3个层面形成合力,推动学校由外部管理向内部治理的转变,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一是政府部门发力,强化“撬动力”。通过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2019年3月,温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将这项工作列入政府项目,在浙江省率先发布“实施意见”,将全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摆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履职业绩考核。温州市教育局成立工作专班,由基教处牵头,人事处、计财处、教研院、教师院、基建中心、技术中心等部门协同工作,采用项目化、清单化管理机制。坚持内涵和硬件“两手抓、两手硬”,经过统筹谋划、周密部署,提供规范化、联盟化、专业化、特色化“四化”专业指导,以未来特色和乡村特色指导校园和硬件设施建设,帮助乡村学校挖掘本土课程资源、凝练课程特色,提升学校环境,打造首批共5所样板校,引领全市“小而优”学校建设工作。
二是社会各界合力,提升“公益力”。联合企业成立乡村“小而优”学校公益基金会,专项支持乡村小规模学校学习空间和校园文化建设。如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分3年出资1200万元用于捐助温州市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至2020年12月,一鸣公司已经审核通过20多所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公益资助申请并完成相关项目建设。
三是学校团队努力,发展“内驱力”。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及以校长为核心的教师团队,在项目开始之初,温州市举行项目培训会,引导学校向外看,激发抓住机会改变学校的动机与愿望;也引导学校向内看,分析本校的实际,准确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勾勒学校的发展路径,形成乡村学校“一校一案”框架。
行动路径:“四位一体”
课程、教师、环境、管理是保证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4个关键要素,彼此联系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供给”与自下而上的“内生”互动,有效推进乡村学校走向“小而优”。
一是聚焦“小而美”,村校建成“样板房”。“小而美”是温州市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按照“未来学校”的新样态改造提升环境空间。以“打造未来乡村学校”为目标,在全国率先出台乡村“小而美”学校建设导引,实施空间环境改造“1+5”工程(“1”指标准教室,“5”指文化校园、阅读中心、儿童之家、乡村体艺中心、未来教育中心),优化校网布局,改善校园面貌。近两年,累计财政投入5000万元,打造“小而美”学校62所。首批推出的“样板房”包括:泰顺县罗阳镇洲岭中心小学的“江南古风”、瑞安市桐浦镇中心小学的“百草药园”和“露天影院”、文成县黄坦镇培头民族小学的“畲族风情”、永嘉县罗东小学的“城市创业城”、平阳县鳌江镇梅源中心小学生态田园风。
二是聚焦“小而特”,课程办出“土特产”。乡村学校的课程核心思想是“在地化”,强调本地物质与社会环境对学生亲身体验的重要性。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推出“1+5”课程与教学变革方案:“1”指教学新常规和小班化教学,为基础项目;“5”指爱阅读、山水田园、乡村STEAM教育、乡土体艺、儿童健康教育。学校选择其中的1项作为特色项目,形成“1+1”学校育人亮点和提升点。市县两级“小而特”课程创新项目申报学校实现全覆盖,六成以上学校成为小班化教学试点,涌现出“爱阅读”“山水田园”“乡土体艺”“乡村STEAM”等一批样本。倡导“5个打开”(打开课堂、打开课堂、打开课时、打开学科、打开学生)的课程模式。市级层面组织学校课程方案和特色课程评选,形成“一校一品”。
三是聚焦“小而专”,教师队伍有了“新配方”。年龄结构失衡、学科结构性缺编、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是温州小规模学校的三大“顽疾”,这三大“顽疾”对全国乡村学校来说具有普遍性。温州市推出教师队伍“1+5”计划,以让乡村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为目标,推进“跨校走教”“银龄讲学”等行动,优化乡村师资结构。率先明确满15年、30年乡村教师可单列评聘中高级教师;强化名师引领,70%名师工作室设在乡村学校,年均送课350节;强化待遇保障,分级分类落实乡村教师收入倾斜政策,引导教师扎根乡村、立德树人。
四是聚焦“小而精”,内涵发展形成“新动能”。包括办学多样化共进、教育信息化共建、经验特色化共享。温州市先后发布《温州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坚持用集团化实现乡村薄弱学校快速提升。2020年年底,全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80%,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实现全覆盖。例如瑞安市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大胆尝试公办民营改革,将芳庄乡学校委托新纪元教育集团管理后办学效益显著,生源回流明显。实施“互联网+教育”乡村学校资源推送计划,基于“互联网+义务教育”建立城乡学校共同体。组织开展“小而优”学校线上线下结合的特色品牌推广活动,在《温州教育》杂志对一些“小而优”学校品牌进行了集中推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