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县舒洪小学 朱伟森
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天课间,我在教室里“泡班”。
有的学生远远地看着我,有的则大胆地围在我身边,想制造机会与我说话,却又害羞着与伙伴推推搡搡。
一名男生一不留神被推到我身上。
“老师,他撞你。”有人举报。
我和他们一起笑了。
“老师,我一定会把你气死的。”一个声音从我背后传来。
我装作没听到,继续与刚才撞我的学生聊天,尝试记住他的姓名。
那位“幕后推手”有点后悔,站在旁边羡慕,撞了老师的同学没被批评,还和老师搭上话了。早知道还不如自己撞上去。
“老师,我一定会把你气死的。”
这一次,声音更响了。
我一转身,看到了一张白净的脸,穿着一件短袖格子衬衫。
“嗯……”我冲他笑笑。
上课铃声及时响起,化解了尴尬。
教书20余年,我还是第一次碰到这么“嚣张”的学生。
虽然教育要从了解学生开始,但我不喜欢向学科教师了解班内学生情况,特别是那些后进生,让我,一位陌生的教师重新认识他们。
他们和优等生是一样的,换一位教师就是一个新的开始,就让一切都是新的吧。
开学第一周,“格子衬衫”在课堂上的表现无异常。
但每次上课前,我一走进教室,他都会跑到我面前问:“老师,这节课是不是数学课?”
我肯定地说:“是。”
他就有些失望地“噢”一声离开。
有时,我在坐班批改作业,他会换种问法:“老师,下节课是不是你的课?”
“不是。”
“Yeah,我真是太高兴了。”在同学异样的目光中,他蹦跳着离开。
想气我,难道就凭这些话?是不是有些低看我了?
可是,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在没有确切答案之前,我不妄下结论。我还是我,他也和班里其他学生一样。
第二周某个下午一节作业讲评课,他睡着了。
暖秋的下午,很适合睡午觉。我第一时间发现他睡着,便一边讲题,一边走到他身边,拍拍他的桌子。
他感觉到我的到来,强撑双眼听课,可等我回到讲台板书,一转身发现他又睡着了。
下午放学,我找他:“是不是晚上没睡好?”
“没有啊。”他不看我,双脚抖动,好像故作镇定。
他的话可以有两种解读,既可以否认上课睡觉(当时我没有当场点他的名),也可以表示晚上睡得较好。既然如此,我就点到为止吧:“要好好睡觉,毕竟你们现在是长身体的时候。”
拓展性课程开始了,我的“数学与思维”课堂里居然有他的身影,估计他没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干脆留在班里碰运气。
数学魔术——读心术、数学设计——迷宫……“格子衬衫”都学得挺认真。
不仅是我的数学拓展课,有一次数学常规课,我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学校有4位年轻教师随堂听课。
展示环节,我在屏幕上呈现学生作业“怎么又对又快地数出格子图上的锐角三角形面积”,其中有一名学生想到用“倍拼”的方法。
屏幕上刚刚打出这种方法,“复制”,一个让我惊喜的声音打破了课堂的宁静。
我循声望去,是“格子衬衫”,只见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用手捂着嘴巴。
“哇,复制,这个词用得真好,谁知道‘复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把“复制”两个字郑重地写在黑板上。
因为有“格子衬衫”的“复制”,三角形面积推导得特别顺利,思路阐述也很轻松。那节课剩下的时间,我发现他的眼睛一直发亮。
他还是会和以前一样问同样的问题:“老师,下节是不是数学课?”
当我说“不是”时,他的回答竟然和以前的相反了,“噢”的一声,有些失望地走开。
12月某一天下午社团辅导,有学生小声向我举报,他又睡着了。
我点头示意,其实,我早就注意到了,但看他是真想睡,就没有提醒他。
但有学生举报,我得对其他学生有个交代,便举起手机拍下他口水直流的样子。
学生第一次发生问题我不会直接找家长,但第二次会,因为这也属于家长监管职责。
这一次,我打电话给他妈妈,还是那个问题:“是不是晚上没睡好?”
“没有啊。睡得挺好。”
“奇怪了,今天上课时他睡着了。”
“噢,可能是今天我太早叫他。因为我要做土爽面,没空送他,就让他搭顺风车。6点多就出门了。”
“不需要这么早上学的。睡不好,上课没精神,会影响他学习啊。”
“好,下次我会注意的。”他妈妈保证。接下来,他从未在课堂上打过瞌睡。
快期末了,我在上“分数与小数互化”这一课。
课尾提问环节。“格子衬衫”“唰”地举起手:“老师,为什么分数化小数说起来这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而小数化分数说起来复杂,做起来却比较简单呢?”
学生刚刚用自己的话总结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分数化小数:分子除以分母。小数化分数:分子就是小数部分,分母看小数部分是几位,就在“1”后面写几个“0”,能约分要约分。
从方法的描述上,前者才6个字,但实际做题时,可能要列竖式,计算很难;后者有30多个字,但实际上却是抄抄写写。
我把他长长的问题评为“学期好问题”,一字不漏地打印在奖状上,领到奖状的他惊喜莫名。
期末考试前一天,我让学生们给自己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如果考试能达到这个目标,可以免做数学寒假作业本。这算是我的考前收心老节目了。
“格子衬衫”写了“80分”。
我说:“你不止这点水平,要不,我帮你调调?”
他点头同意。
“90分。”
“不行,90分太高。我肯定达不到。”
“那折中,85分总可以吧。”
他同意了。
结果,他得了91分。
教育就像拧螺丝,先要找对方向。只要方向对了,稍微一用力,螺丝就能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