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教师和学生共成长
协作——教师团队助力项目实施
项目活动——丰富多元
毕业——放飞少年梦想
创新思维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重视小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现代经济社会和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不断探索中,四川省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万科分校(以下简称“成师附小万科分校”)找到了项目化学习与创新思维培养之间的契合点,期望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基于创新思维,进行项目化学习课程设计
创新的过程既包括发散思维的阶段,也包括聚合思维的时期,更重要的是根据需要将已有的事物进行重组整合,生成新的、具有更优功能效果的新事物。在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中,成师附小万科分校基于创新思维进行了系统化的课程设计。
基于创新思维的项目化学习课程既包括学科内的项目化课程,也包括跨学科的项目化课程。它以创新思维为核心价值追求,这不仅与学校教育理念相契合,也满足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创新思维的项目化学习课程在目标、内容、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体现了变革,即变应试目的为思维能力培养、变单一学科为跨学科综合内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知识教学为问题解决教学、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等。这样的课程架构能够真正保障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与学习能力的提升。基于此,可以从课程目标、教学方式、课程资源、课程评价以及实施制度等方面构建基于创新思维的项目化学习课程结构。
一方面,成师附小万科分校构建了学科内项目化学习课程群。
学科内的项目化学习主要是以学科的关键概念或能力为载体进行合作性的探索和问题解决。无论哪种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都是运用“项目”的思维模式重新建构知识、学生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用基于设计思维的项目化学习方法进一步优化学习方式。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习得的学科知识、方法与思维方式,成为在未来解决更为复杂的跨学科问题的重要保障。
经过前期的研究和实践,各学科教师将学科内的知识整合研究作为一种常态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具体表现为以下3种路径:课时内的项目化学习、单元式的项目化学习、跨单元的项目化学习。3种方式均指向两个方面的素养培育:一方面是基于课程标准中的关键能力或概念,另一方面又要指向批判性思维、创造能力等重要的跨学科素养。这种项目化学习的定位,体现了学科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基于以上思考,成师附小万科分校在语文和数学学科内进行了项目化课程的设计。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将语文学科的创新思维培养聚焦于创意阅读与创意表达。创意阅读旨在鼓励学生对文本的个性理解,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延伸、质疑甚至批判,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阅读空间,从而开发其想象力、发散思维与创造潜能。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样体现在数学的教与学过程之中,其中,创新意识指向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创造性思考归纳概括出结论并加以验证;实践创生指向学生的创新应用意识,能够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概念构建过程与应用过程。
另一方面,成师附小万科分校积极构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群。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共同指向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探索与解决,最终培养跨学科素养与创新思维。这里的项目化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形态,能够有效地连接课内外教学资源,打破课程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桎梏,实现无边界学习。
跨学科项目大多来源于真实的生活问题,以学生生活的学校和社区中的真实问题为出发点,对现实问题再进行必要的合理化改造,开发基于真实情境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
结合社区配套小学的特点,成师附小万科分校将服务学习作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的核心板块。在校园生活圈中,“声音美化篇”与“未来校园篇”来源于学校的真实需求和毕业班学生的真实愿望,同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在校园内开发了高年级带低年级的“学伴课程”;在社区生活圈中,从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开发了以“共享社区,分享生活”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在社会生活圈中,基于五大馆开发了相应的场馆课程,与金沙博物馆、许燎原当代艺术馆、四川省科技馆等合作,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展开学习、解决问题。
在实境课程领域,成师附小万科分校按照地域层级开发出成都、四川以及中国三种课程。以“美食”为主题,开发了“舌尖上的成都”项目化学习课程;以“文化”为主题,开发了“诗词里的四川”项目化学习课程;以“历史”为主题,开发了“行走中的祖国”项目化学习课程。
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学习项目的生成
问题是项目化学习中创新思维培养的驱动器,项目化学习启动的关键在于问题的发现与聚焦。
在创造性课堂环境中发现问题。创造性课堂环境是指可以支持师生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和创造性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积极情绪、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具有民主、自由、和谐教学氛围的课堂教学环境。
项目化学习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将课堂延伸到社区和生活。立足作为社区学校的优势,成师附小万科分校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社区资源,并利用各级各类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儿童青少年教育基地等文化场馆,拓展课堂场域,挖掘教育资源,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动机,从而发现挑战性问题。
以学生的意愿为中心选择问题。以学生认定的需要为出发点,自发提出主意或关注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在校发现的问题,也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些课堂之外的教育机会都能触发项目化学习,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丰富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把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会让学生重新认识知识和自我的价值。例如毕业班学生想要制作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学校,于是开始了为学校制作立体模型的项目化学习。
从社区真实需要出发确定问题。学生日常生活的社区中往往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可以作为项目化学习的开始。通过体验观察、媒体报道、问卷调查、采访专家等途径,引导学生对社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在聚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真实的需求,同时理解和掌握了一系列研究方法。例如,成师附小万科分校的学生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居民生活需求,并在课堂上学习数据分析后,自主选择了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小区的停车问题。
积极探索项目化学习实践策略
来源于真实生活情境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往往具有挑战性,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又高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聚焦?学校针对不同个性、不同思维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设计了个性化的动力导航。
动力导航是成师附小万科分校开发的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由定标、定向、定法、定时4个板块组成。定标指聚焦核心话题(或问题),定向指确定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定法指确定针对这个核心话题的研究可用的学习方式,定时指确定学习时间。根据项目推进的需要,动力导航分为激趣生疑型、任务驱动型、对话交流型、自我实现型4种类型,个性化的动力导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展现出学生的真实问题,并清晰地呈现出学科思想与方法,是学生实现自我分析、自我建构、自我评价的方法引导,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辅助工具。
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度理解和思维过程的外显,协助学生通过设计思维发展创新思维,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支持其发展的“脚手架”。目前,成师附小万科分校整合项目管理中沿用多年的分析认知工具,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结合学生的年龄年段特征进行适应性的改造,使之适应、支持学生的学习。这些工具包括SMART分析法、谏友7步法、SWOT分析工具、PDCA循环规则工具、“六顶思考帽”、金字塔思维法、“6W1H原则”等。
信息化时代的当下和未来一定少不了运用各类技术,通过技术的支持可以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目前,成师附小万科分校基于设计思维的5个阶段,分别通过师生共构出可以使用到的一些技术工具,如麦克表单、讯飞语记、CCtalk、iMOVIE等。工具的介入,一方面促进了该项目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思维方法的引领与促进,另一方面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学生思维习惯模式进行了培育,学生在完成一个又一个项目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应的思维方式,反哺学科核心素养。
项目式学习在学校教学中常态落地,必然要有真正的课时保证,不能成为量与负担的增加。因此,成师附小万科分校尝试采用统筹、优化、重组等方式进行基础课程,以提高基础课程学习的有效性,达到减负增效提质的最终目的。学校采用学科课程的单元整合与德育班会课时的整体融合等多种方式进行设计,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节约出的课时运用到项目化学习的探索中。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生成高涨、思维更加高阶、理解更有深度、实践更有创新。通过项目化学习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力提升与思维发展,同时又反哺着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学生通过课堂中的学习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和社会、理解生命的意义。(刘莉 文陈平 易娜 高鑫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