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作物生态与旱作栽培生理团队的学生在闻喜县旱地小麦试验示范基地为庄稼施肥归来。(学校供图)
在太原理工大学气体能源高效清洁利用重点实验室,教授李立博正在进行气体吸附实验。(学校供图)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神州行
前不久,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山西大学两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消息传来,山西省委、省政府电贺山西大学:“努力在转型发展前沿领域实现更多突破,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由于历史的原因,山西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相对薄弱,“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不够,缺乏领军型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发展不足……”这成为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为拉动山西高等教育发展,更好助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17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1331工程”重大战略,持续推动三个优化调整,全省高校坚持内涵发展,面向转型发展主战场,强化学科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初显,一个为山西转型发展提供强大人才和科技支撑的高端“引擎”初步建立。
破解“千校一面”,绘高校特色发展蓝图
“围绕新兴产业、新兴技术,着力打造10个优势一级学科,支持150项左右一般性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建设20个左右国内知名特色学科群”“支持高校建设一批国家部委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力争1—2个高校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家级”……
2017年3月1日,在山西省政府召开的实施“1331工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动员部署会上,山西省委、省政府强调按照“山西急需、国内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要求,推动高校真正成为解决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促进山西高等教育振兴崛起。
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李金碧介绍,“1331工程”是山西省委、省政府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1”,是指方向,山西高教必须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促进高校“一校一面”特色发展,全面破解人才供给结构性短缺问题。
第一个“3”,是要解决高校内涵建设问题。围绕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团队“三重”建设,加强大学核心竞争力建设。
第二个“3”,解决的是协同发展问题。通过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项建设,建立高校与产业、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最后一个“1”,是要产生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成果。
为把“1331工程”落到实处,2017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全力加大对“1331工程”投入的同时,还安排了近70亿元政府债券资金用于置换高校债务等,支持高校发展。此后,山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3亿元,已累计投入15亿元。
“社会需要的人才严重不足,高校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同质化问题一度困扰着山西高等教育发展,由此造成的窘态,李金碧记忆犹新。
如何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转化为落地方案,形成“一校一面”的特色发展新样态?山西省教育厅的做法是,将地方高校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为特色化、地方性、应用型。
“地方性”是地方高校的首要定位。“地方高校不要空谈全国影响、国家重大需求,要立足学校、立足区域。解决好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李金碧说。
关于“应用型”,是山西在教训中生出的智慧。“我们被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牵着鼻子走了好多年,技术研究水平是有了进步,但转化率只有5%。”李金碧说,“地方高校要发展,要培养地方优秀人才,就必须在产学研用一体化上多做尝试。”
每所高校都走“应用型”路线,会不会回到“千校一面”的老路?山西在高校中进行了“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建设,将所有高校分为“两类四型”:“两类”就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四型”指的是研究型、研究应用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
横向有划分,纵向有系统。这样的分工与定位,很快在高校中达成了共识。由此,山西高校开始向错位发展的格局转型。
学院学科专业调整,人才、产业、创新多链耦合
应用型高校建设要走起来、跑起来,“腿脚”是专业,“组织”在学院。
2017年,山西省教育厅对20多个专业进行了统计,发现学科设置错位、低质、过剩等问题严重。李金碧说:“不在专业结构调整上痛下决心,应用型高校建设不可能实现!”
新的政策随即出台——把“推动专业优化”项目作为落实“1331工程”的核心任务,给山西所有高校的专业设置划出三条红线:专业与办学定位不一致的,不能办;教学质量低的专业,不能办;人才供给过剩的专业,不能办!
短短几年,高校传统的基础学科占比从原来的48%降到38%。
做“减法”不是为了“少”而减,而是为了“准”。为了确保专业设置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山西省教育厅向190多个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发函调研。
近几年,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指引下,转型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从52%提升到62.58%。
以职业教育为例,2020年全省新增143个专业,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大数据互联网等领域。这些专业与山西的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密相关,有效提升了高职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
山西省教育厅职教处负责人介绍,目前,高职领域已经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并逐渐成熟,适应产业需求的主动性和前瞻性明显增强。
山西省教育厅高教处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0年,我们以715万元对13个产业学院(研究院)进行了探索性支持。今后3年,我们还将依托‘1331工程’投入8550万元重点建设37个产业学院(研究院)。”
撤,义无反顾!增,有的放矢!这次布局调整涉及山西高校282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近四分之一。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4所普通高校申请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一些具有突出产业逻辑的二级学院建了起来,半导体学院(研究院)、山西电影学院、大数据学院(研究院)、合成生物学学院等115个产业创新研究院和84个产业学院逐步建立起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多链耦合,集中支持,形成拳头,高校服务转型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产教融合、校地企合作,“引擎”作用凸显
山西之长在于“煤”,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煤”是一个绕不开的基本省情。
近年来,太原理工大学按照“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原则,整合部分优质学科,组建了煤炭绿色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学科群,设置了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和利用等4项重点任务、11个重点任务研究方向。
前不久,该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层气制备金刚石”技术在阳煤集团实现批量化试生产,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煤层气合成金刚石团队的负责人于盛旺教授介绍,该项技术不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还与企业联手利用本省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实现技术本地批量化试生产和相关产品的销售,预计2022年销售额可达数千万元。
经过多年努力,山西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遍地开花。
中北大学相继在太原、晋中、晋城、运城、长治、忻州等地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3D打印研究院,转化紫苏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将北斗导航技术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山西农业大学主动回应“未来中国谁来种地”的命题,与运城、晋城、吕梁、大同、朔州等地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在40余个县区为66家企业(合作社)、21个农业特色产业村提供专业服务,建设了5个综合精品示范基地、25个产业精品示范基地、45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和130个农科教、产学研基地。
吕梁学院基于吕梁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重大需求,与交口县合作共建了实习实训基地,与6家企事业单位合建了吕梁智能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与企业建立“煤机装备维修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在职教领域,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训基地建设、职业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和实用性。
2020年,省教育厅还在医药卫生、水利等行业领域组织成立了14个省级职教集团、14个市级职教集团,以集团建设促资源共享,培养山西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
同时,山西高校还积极融入文化强省战略,山西大学、山西大同大学与北京大学、大同市联合共建了云冈学研究院、云冈学学院、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并推动云冈学进入了教育部学科目录;采取省、市、县“三位一体”的方式,建设了黄河、长城、太行、五台山等一系列文化生态研究院。
山西高校也在尝试参与到现代化治理转型当中。例如,山西财经大学挂牌的“太原市李红社区治理与社会工作名家工作室”依托学校的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平台,以社区为试点进行现代社会治理的实践指导运用。
今年5月30日,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这是该校整合多方力量,依托山西大学优势学科资源建立的综合型乡村振兴服务与研究开放平台,旨在通过政产学研用多领域合作,多行业、多门类、多学科学术带头人领军,实战手操盘,探索政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
高校服务经济社会转型,而经济社会转型又反过来推动山西高校攀上了一个又一个专业高峰:
在人才培养上,近年来,山西高校博士点增幅超过40%,2020年比2016年培养的博士人数增长55%,硕士增长75%,本科生增长13%。特别是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山西高校共获得5金8银47铜,金奖总数位居全国第13位,产业赛道金奖数位居全国第二。
在学科专业上,在全球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前1%的学科中,山西从3个增加到20个。
在师资队伍上,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总体增幅超过了40%。
在科学研究上,2021年获得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11项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获批,1项人文社会科学类一等奖填补了14年以来山西的空白;在省部共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国家和教育部创新平台上,山西均实现“零”的突破,500万元以上国家级重大项目20多项……
学校方面,三四年时间里,山西省所属的高校布局结构、种类结构和层次结构都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在“1331工程”强力推动下,山西高校在“双一流”建设、应用型高校建设、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山西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 周飞 高耀彬 赵岩 冀晓萍 武冰洁 陈经宇 孔萌 统稿:冀晓萍 高耀彬 赵岩)